魏代秋是山东省沂水县四十里铺镇魏家官庄村家喻户晓的“养鸡达人”。说起他的养鸡史,可追溯到上世纪八十年代。1982年,为响应号召,魏代秋开始养殖蛋鸡。但蛋鸡养殖周期长,回报慢,收益并不理想。通过市场调研,魏代秋决定转型养周期较短的肉鸡。由于经验不足,第一批出栏的500只肉鸡不但没有赚钱,反而亏损了不少,但并没有动摇魏代秋养殖肉鸡的决心,他坚信肉鸡市场前景广阔。正是他当年的坚持,才有现在存栏45万,年出栏270万的规模。
一个人养30000只鸡很轻松
“不好养,不赚钱”一直困扰着肉鸡养殖行业大多数养殖户,但对魏代秋来说却不存在这个问题。养殖场管理人员赵庆军告诉记者,一个人养30000只鸡不成问题。对记者的疑惑,赵庆军解释:“养殖场采用自动喂料机、自动饮水机等先进设备,大大解放了劳动力,提高了养殖效率。”
接着,他又向记者介绍了养殖场内新型的养殖模式。“以前场内采取的是棚架散养,占地多,养的少;现在采用笼养的方式,每7只~10只鸡为一个单位养在鸡笼里,不仅很好地解决了鸡串棚的难题,也极大提升了鸡棚的承载量,以前一个鸡棚只能养10000只鸡,现在却翻了三倍。”
魏代秋在一旁补充:“虽然鸡笼的造价相对较高,但管理起来省心、省时、省事。不仅如此,自从采用笼养后,鸡的存活率提高了,料肉比也降低了,从以前的1.8∶1降到了1.55∶1,一只鸡能多赚个1块多钱。”
坚持绿色养殖,在环保上舍得投入“搞养殖讲的是良心。”采访过程中,魏代秋多次对记者提起。魏代秋在养殖上坚持“绿色无污染”,把食品安全放在第一位。为确保养殖的肉鸡全部安全、无药残,他要求养殖场所用的饲料和兽药严格按照农业部的要求进行采购。规范的养殖标准让他成功申请了无公害农产品产地及产品认证,在业界赢得了口碑。如今,太合、六和等知名屠宰加工企业与他签订了肉鸡回收合同。
魏代秋在鸡场环保建设方面同样是煞费苦心。他向记者展示了投入使用不久的传送带,“传送带的作用类似于自动刮粪机,但相比之下更环保。鸡粪经此设备自动传送出去,节省了劳动力,降低了污染,而且鸡粪不用长期在鸡舍保留,大大降低了鸡舍内气味。通过传送带,鸡粪自动传到粪车,运到有机肥厂,发酵成有机肥。”
魏代秋投资200多万元,配备了污水处理鼓风机和沉淀池等污水处理设施,有效解决了日常养殖过程中产生的大量污水。经过处理的污水清澈见底,无污染,可循环利用。
变废为宝,拓宽致富路
鸡粪处理是让很多养殖户头疼的事情,魏代秋却变废为宝,使鸡粪成了鸡场收入的另一来源。
“鸡粪是一种比较优质的有机肥,用作豆科植物的肥料非常好。”魏代秋建立了一个有机化肥厂,生产生物有机肥。据了解,该有机肥厂不仅处理了周边上百户养殖场的粪便,还因其生产的有机肥价格低廉,获得了周边县区蔬菜种植农户的青睐。
对鸡场未来的发展,魏代秋告诉记者,目前他正计划申请绿色食品认证,搞肉鸡深加工。他表示,仍然会将保障食品安全放在首位,为消费者提供安全、放心的熟食产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