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中南部设施蔬菜生产迎挑战 划片调整因霾制
时间:2014-07-08 来源:未知 点击:
次
|

中国三农观察网讯:冀中南设施蔬菜生产面临挑战,推广安全高效生产模式势在必行
新技术正赋予蔬菜大棚更强的环境适应能力。在正定塔元庄现代农业科技园的温室里,工作人员在安装空调设备。河北日报记者 赵威摄
“我搞大棚菜就快40年了,可这么棘手的问题,还是头回遇到。”4月2日,藁城市农业高科技园区技术员石吉皂望着窗外灰蒙蒙的天空,“没有好日头,咋能出好菜?”
石吉皂和他的大棚菜遭遇的棘手问题正是雾霾。
减产、病害、品质下降……由于对光照和温度要求较高,相较大田作物,头顶塑料薄膜的大棚菜受害明显。“不仅仅是石家庄地区,包括衡水、邢台、邯郸等在内的冀中南地区,由于雾霾频发,设施蔬菜生产均受到较为明显的影响。”省农林科学院经济作物研究所主任石琳琪说。
截至2011年,河北省设施蔬菜播种面积已达900万亩,约占蔬菜种植总面积的一半,成为农村经济支柱产业和农民增收的重要途径。而冀中南,一直是设施蔬菜的传统优势产区。
“目前来看,冬春季节,受雾霾带来的低温等不利条件影响,越冬蔬菜病害多发,给冀中南地区规模化生产有机蔬菜等带来严峻挑战。”石琳琪等就此提出,河北省不同区域应进行适宜的设施蔬菜生产区划,并推广安全高效生产模式及配套关键技术,以应对雾霾给设施蔬菜生产带来的影响。
“做好准备工作,就有希望将损失降低”——期盼提前对雾霾天气做出预报
“原来的日头,一出来就管用,现在的日头7点出来,8点才管用。”石吉皂说,冬春季节,只要是“看不见西边山”的天气,不仅早上“日头”打了折扣,下午的有效日照时间也会明显缩短。
日照效果如何,仅凭经验、看感觉?记者提出疑问。“棚里的温度会有直接反应。”石吉皂举例说,同样的季节,空气质量良好时,棚内早上7点温度为16摄氏度,但遭遇雾霾后,早上8点或者9点才能达到同样的温度。
“雾霾天里,罩在大棚上的塑料薄膜也会成为影响光照的‘帮凶’。”记者随石吉皂走到一个日光温室旁,用手指轻轻擦拭塑料薄膜,一层灰土粘上指头,擦过的地方留下一道明显的痕迹。“别小看这层雾霾的沉积物,它会大大减弱有效光照。”石吉皂表示,雾霾严重时,棚内光照强度会缩减70%。而为了清洁塑料薄膜上的灰尘,石吉皂不得不每隔一周就用水冲洗薄膜一次,而“以前个把月也不用管这些事情。”
石吉皂所管理的园区是省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蔬菜产业创新团队示范基地。“为了保证示范效果,我们不得不使用增光灯。”石吉皂说,半亩地就要安10盏灯,一盏20瓦,遇到雾霾天气每天都要开8个小时。“但增光灯仅能增加光照,缺少紫外线的杀菌效果,也对棚内增温意义不大,并不能完全解决日光减弱带来的问题。”
而对于普通的蔬菜种植户而言,这些试验田里的“小灶”无疑太过奢侈。“如果使用增光灯,一个标准棚成本可能会提高几千元。”藁城市农业局蔬菜办公室主任魏风友表示,这种技术菜农难以承受。
“万物生长靠太阳。‘日头’有问题,啥招都不灵。”面对来讨办法的菜农,石吉皂也一筹莫展。
“冬季光照强弱(阴雪雾霾)是决定设施蔬菜生产的关键因素,我们已对河北省中南部和东部、北部地区的日照情况进行了13年的追踪研究。日照受雾霾的影响在最近几年尤为明显。”石琳琪介绍,河北省2010-2012年气候公报显示,三年的年平均雾霾天数冀滨海平原为5-10天,冀东、冀中平原10-20天,冀南平原20-33天,而北部山区仅为0-5天。由此可见,由北至南秋冬季节光照强度逐渐减弱。“对于光照需求高的果菜而言,光照强度的减弱毫无疑问会带来产量下降,这在春冬季节尤为明显。”
“菜农最期盼的就是气象部门能对雾霾天气提前做出精确预报,最好是能提前一周以上。”魏风友认为,只有这样,才能给菜农提前“备战”的机会,“在棚内该准备火炉准备火炉,该准备增光灯准备增光灯,做好准备工作,就有希望将损失降低。”
“低温又高湿,令病害多发”——“生物反应堆”等组合技术来帮忙
“蔬菜味道和以前不太一样了。”石吉皂说,不仅仅是产量,蔬菜的质量也因雾霾有所改变。“缺少光照的西红柿就会变得更酸。”
不仅如此,“对于大棚菜来说,冬春季节的多种病害发生都与光照减弱有关,包括真菌性病害,也包括细菌性病害。”石吉皂说,近年来随着雾霾天增多,西红柿灰叶斑病等病害较以往严重很多。
“我们把在低温、弱光条件下的蔬菜种植称为逆境栽培。逆境栽培的蔬菜长势会受到较大影响,而对于在封闭环境中生长的大棚菜而言,还有一个特殊条件就是湿度。”石琳琪说,一般情况下,棚内湿度应低于80%,否则极易发生各类病害,因此日光温室应每隔一段时间就打开部分薄膜进行通风。“但在雾霾天的低温环境下,必须进行的通风将使棚内温度进一步下降,提升温度还是降低湿度,这将菜农置于两难境地。”
针对这些问题,石琳琪及其团队展开研究。
石琳琪介绍,在棚内设置以秸秆为原料的“生物反应堆”,既能显著增加二氧化碳浓度,满足黄瓜生长发育的需要,还可以增加地温,通过对照,前期产量可增加30.58%。而使用膜下灌溉技术,不但可以降低棚室内湿度,减少病虫害发生,还可以减少灌水量,节约水资源,提高日光温室的经济效益。
延迟地膜覆盖、多层覆盖、棚室内多层薄膜覆盖、适当控制结果数量、严格控制浇水施肥、谨慎用药……石琳琪开出了“组合药方”。
“传统的种植技术必须‘因霾制宜’。”石琳琪提醒菜农,12月至来年1月底,连阴天气浇水会造成棚内湿度过大,地温降低,易沤根、烂根,所以应严格控制浇水,也不要追肥;如果天气好,植株需要,可减少肥水量,一般控制在正常肥水量的1/3-1/2。石琳琪还强调,因不良天气造成的蔬菜生长迟缓、瓜果畸形、下部叶片黄化脱落现象,容易被误认为病害所致,如盲目打药,则易产生药害,因此,阴天一般不要用药,待晴天后观察两天,确定诊断病害类别后再对症下药,确保蔬菜安全。
“因‘霾’制宜,种菜得划片”——模式调整已势在必行
治理雾霾仍需时日,但棚里的蔬菜早已等不及了。石吉皂的棘手问题,有没有解决之道呢?
不久前召开的河北省科技奖励大会上,石琳琪和团队完成的科技成果《河北省不同生态类型区设施蔬菜高效种植模式及配套关键技术》获得省科技进步奖三等奖。
“通过对近年来河北省不同地区平均雾霾天数以及光照强度差异的研究,我们建议将全省蔬菜分区划片规划。”石琳琪和研究团队的意见是,将省内蔬菜产区划分为“冀滨海平原日光温室蔬菜生产区”、“冀东、冀中平原棚室蔬菜生产区”、“冀南平原大中拱棚蔬菜生产区”和“北部山区及坝上高原棚室蔬菜生产区”。
其中“冀南平原大中拱棚蔬菜生产区”包括衡水、邢台、邯郸和石家庄、沧州的部分地区。虽然是河北省热量条件最好的地区,但是光照条件较差,也是冬季低温寡照雾霾等天气发生最严重的地区。研究团队的建议是:“不适宜果菜冬季生产,本区域以大中拱棚为主要设施,适宜一年两作或多作生产,冬季以耐低温抗抽薹叶菜栽培避开低温弱光,春秋果菜生产,充分利用春秋光热资源。”
“比如早春白菜—春夏茄子—速生叶菜栽培模式,就适合雾霾天多的冀中南塑料大棚生产。”省农科院的塑料大棚里,石琳琪的越冬大白菜正要上市,“这个时候有新鲜的白菜,一斤能卖两三元钱。”
“大棚菜种植模式调整起来并不容易,菜农好不容易掌握一种蔬菜的种植技术,沿袭多年,再重新学习起来有难度。”魏风友对此有一丝担忧,“市场调整也是一个问题,就拿果菜来说,市内菜贩都知道藁城这一片产西红柿,冷不丁换了别的品种,有没有菜贩来收都是个实际问题。再者,相较果菜而言,叶菜的价格波动较大,菜农的收益风险也相对较高。”魏风友说,“就拿茴香来说,去年同期一斤茴香收购价格是0.8元到0.9元,今年只有0.2元到0.3元,跌幅巨大。”
“应该看到,消费者对蔬菜的喜好越来越多元化。”石琳琪认为,虽然遭遇雾霾问题,但种植耐低温越冬蔬菜,通过打好差异牌,照样也能取得好效益。 编辑 张勤
来源:未知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