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新闻热线   010-52856660 人员查询 加入收藏 返回首页

农民不应“被保险”


时间:2012-06-25  来源:农民日报-中国农业新闻网 点击:

  如今,商业保险业发展迅速,各类保险项目令人眼花缭乱。眼下,保险业正从城市向农村拓展,给广大农民朋友带来安心和保障,实在是一件大好事。但在推广中应实行“明白保险”,千万不要让农民陷入“被保险”的困惑。

  2万元变5千元保险条款不好懂

  最近,老实巴交的农民姜长忠与一家保险公司对簿公堂,起因就是出险后的赔偿纠纷。

  姜长忠家住辽宁丹东市东港前阳镇农民村王家堡组,他有木匠手艺,在农村从事家庭装修行业,与锛斧电锯打交道,存在意外伤害的风险。2010年7月,他投保了一份人身意外伤害保险。2011年,姜长忠在工作中左手拇指被电锯割伤,后经鉴定构成10级伤残。这时姜长忠想起有保险,于是找到保险公司要求给付2万元的保险赔偿。但公司明确答复:这份保险合同是家庭意外险,险额为家庭人员均分,出险后保额也为每个家庭成员分享其中一份,姜长忠家有4口人,因此只能给付5000元。

  姜长忠掏出那份意外伤害保险合同仔细看,只见险种介绍部分是由专业术语组成的黑糊糊一片很小的文字,即使经反复研读也很难清楚其中的涵义。姜长忠想起当初的投保介绍人是村委会一名负责人,宣传时说只交保险费30元,出现意外可得到2万元,他听后认为这个项目划算才投保,没想到理赔时这么困难。多次索赔无果,无奈姜长忠只好将保险公司起诉到法院,现在案件正在审理中。

  “存款”变“保险”业务员真能“忽悠”

  “保险代理”在农村商业保险市场普遍存在。如果代理人专业素养差,对保险条款做错误解释,甚至信口“忽悠”,这对缺乏必要保险知识的农民兄弟来说就更容易构成误导。

  几个月前,辽宁丹东凤城市红旗镇的张老汉到一家银行存钱,一位工作人员拉着他,给他推荐了一款“高息”的“存款”,张老汉一听比定期利率高,就往里存了5000块钱。可是回到家仔细一看才发现,他买的竟是一份保险而非存款,而且保期长达10年。当天下午张老汉回到银行要求退保,可工作人员说,字都签了,合同成立,不能退。

  一名保险从业人员说,很多业务员为追求保单数量和保费收入,对客户极力渲染保险的种种好处,如丰厚的回报率、买保险送礼品等,其中不乏夸张和虚假宣传成分,对农民构成很大误导。

  据农民朋友讲,现在农村跑保险的业务员大多利用亲戚、朋友、老乡、战友等关系比较密切的人群作为他们的客户。农民本身的法律意识不强,又念及亲戚朋友的关系,即使在被误导后也不会据理力争,大多只能自认倒霉,但对保险开始缺乏信任。糊里糊涂“被保险”不仅伤害了农民群众的保险热情,也有损商业保险行业形象,因此保险公司应当加强对业务人员的管理和规范,同时积极开发适合农民朋友生产生活的险种,为他们提供贴心优质的服务,莫贪一时之利,才能真正保证农村保险业市场的繁荣持久。


来源:农民日报-中国农业新闻网

 


文字友情链接
时代中国 公道网 三农电视台 新讯网 宏法在线 宏法法律 农经视角 三农手机台 三农融媒 农媒融视
农视法宣网
图片友情连接
关于我们 - 广告服务 - 联系方式 - 版权声明 - 会员须知 - 免责声明 - 人员查询 - 本网招聘

未经书面授权禁止转载 截图 复制或建立镜像

京ICP备12039657号-6 公安网备 1101053583 国新办证 (2000)78号

《三农观察》常年法律顾问 北京市一法律师事务所 主任律师 韩洪

《三农观察》在线投稿 邮箱:420189796@qq.com < a href="http://wpa.qq.com/msgrd?v=3&uin=420189796&site=qq&menu=yes">意见反馈

京ICP备12039657号-6 网络视听许可证(京)字第17062号 增值经营许可证:京B2一2021208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