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省朔州市平鲁区近日在北京召开第二届山西特色农产品北京展销周暨扩大市场招商引资系列活动。此次活动再次让北京市民感受到中华门神故里朔州市平鲁区的人文特色文化和丰富的物产。该城市的经济和文化处于大繁荣大发展的良好时期。
中国经济网记者了解到,近年来,平鲁区委、区政府坚持产业化发展方向,不断加大龙头企业建设力度,目前,全区共有小杂粮、乳品、肉食、皮革等各类农产品加工企业130多家,其中:小杂粮加工能力达到1亿斤,加工转化率达到80%以上。主要产品达60多种,帅林杂粮、佳维荞米、金铃粉条、晋北粮油的亚麻油、明海商贸的土特产均为市场畅销产品。
地处晋西北黄土高原、晋陕蒙三省交汇之处。全区国土总面积2314平方公里,辖2镇11乡,286个行政村,总人口21万人,其中农业人口15.6万人。全区总耕地面积98.6万亩,农民人均耕地6.28亩。平鲁是资源大区。境内有煤、石灰石、高岭土等资源40余种,其中煤炭储量137亿吨,是全国煤炭百强县区之一。全国第一家中外合资企业平朔安太堡露天煤矿就在平鲁。平鲁是全省经济强区。“十一五”时期,平鲁经济社会发展指数位居全省119个县区第17位,经济社会发展水平位居第25位,跻身全省30强行列。截至目前,全区财政总收入已达到18.32亿元,提前20天完成双过半任务。平鲁是著名的特色小杂粮主产区。平鲁地处半干旱山区,平均海拔1400米左右,年平均气温5.5℃。无霜期105天左右,年平均降水量417.5毫米,属北温带半干旱大陆性季风气候。独特的地理位置和自然环境,使之成为小杂粮生产的理想区域,是著名的小杂粮之乡。平鲁是历史文化名乡。唐代名将尉迟恭就出生在平鲁,使平鲁成为蜚声中外的中国门神文化之乡。同时还是全省资源型地区综改的先行试点区。
近年来,平鲁区紧紧围绕建设自然、生态、现代、宜居幸福新城的宏伟目标和“70%的土地种草植树、70%的农民进城”的重大发展战略,全力推进农业现代化进程。在大力推进林草业发展、促进城乡生态化的同时,坚持区域化布局、规模化经营、标准化生产、产业化发展的思路,以种植园区、养殖园区和加工园区建设为载体,通过政策引导和示范带动,农、林、牧产品基地建设成效显著。以向阳堡乡为中心的双万亩种苗基地,总面积达到1.2万亩;以凤凰城镇为中心的特色农作物种植基地,达到40万亩;以下水头乡另山集镇为中心的万亩设施蔬菜基地,正在全面实施;以双碾乡为中心,覆盖西北山区的50万只肉羊养殖基地,已经建成标准化养殖园区46个。初步形成了林草业、畜牧业、设施农业和农副产品深加工业齐头并进的生态农业发展新格局。
林草业迅猛崛起。平鲁区地处黄土高原和毛乌素沙漠交汇处,属高寒山区和风沙水土流失区。解放初只有人工林400亩,曾经是“平地有沙皆走石、荒边无树鸟无窝”的生态脆弱区。
近年来,平鲁区斥巨资推进城乡生态化,倾全力创建林业生态区,林业生态建设取得了明显成效。2011年,全区林地面积已达到99.5万亩,林木绿化率30.4%,林草覆盖率45%,被省政府命名为“林业生态区”。三北防护林工程连续两年被国家三北局评为“优质工程”。
“十二五”期间,全区将按照“两个70%”的目标,以“建设千里绿色走廊、构筑二百万亩生态屏障”为重点,以每年投资6亿元、造林种草20万亩的速度推进城乡生态化进程,突出抓好卧龙山30万亩樟子松造林工程、太平山10万亩樟子松造林工程、环城生态新区20万亩综合治理工程、旅游景区10万亩绿化工程、通道及交通沿线10万亩绿化工程、移民搬迁村20万亩绿化工程、双万亩种苗基地等七大重点工程。到“十二五”末,力争全区林地面积达到200万亩,林草覆盖率达到60%,将平鲁打造成华北第一生态新区。
畜牧业稳步提升。近年来,全区上下坚持把发展畜牧业作为推进农业产业结构调整、促进农民增收的主渠道,紧盯“规模养殖、健康发展”的主攻方向,以养殖园区建设为突破口,以打造“生态、绿色”肉畜产品品牌、拓展国内市场为目标,不断加大对畜牧业的扶持力度,区财政每年拿出1亿元扶持畜牧业发展。目前,已建成东南四乡(榆岭、下面高、陶村、白堂)为主体的生猪养殖基地、城区周边(井坪、向阳堡)奶牛养殖及绿色奶制品加工基地、阻虎乡肉牛养殖基地、双碾乡优质牧草连片种植和生态绿色肉羊养殖基地。全区羊饲养量达到46.5万只,牛饲养量3.37万头,生猪饲养量7.3万头,鸡饲养量523万只。规模养殖场达到130个,优质生态化牧草达到5万多亩。特种养殖规模不断扩大,小香猪、山鸡、土鸡、珍珠鸡、麻鸡、绿壳蛋鸡、乌鸡、乌头驴、梅花鹿、驼鸟等养殖数量逐年增多,总计达到81350头(只)。全区畜牧业发展水平正在稳步提升。
种植业特色凸显。平鲁是闻名的小杂粮之乡,主要品种有莜麦、山药、胡麻、黄芥、荞麦、燕麦、大豆、豌豆、黑豆、黄豆、绿豆、红芸豆、谷子、糜黍等,主要分布在西北部山区。近年来,全区坚持特色化发展之路,紧紧抓住小杂粮品牌,大做绿色生态文章,大力发展特色种植业,全区特色农作物种植面积已超过40万亩,粮食年总产量达到1.2亿斤。平鲁小杂粮普遍具有高热量、高蛋白、低脂肪、富含纤维素和矿物质,是集营养、保健、食疗、益智为一体的健康食品,对糖尿病、高血压、高血脂、肥胖症均具有一定食疗功效。特别是含硒量居全国首位的“红山荞麦”,千粒重38.8克,硒含量0.73mg/g,深受日本和东南亚国家青睐,并多次入选国宴。豆类产品制成的豆茶已成为人们早餐的首选食品。马铃薯淀粉作为碱性食品,对调节人体酸碱度具有较好的作用。油料以胡麻油为主,产品味香色亮,久存不腐,亚油酸含量极高,为我国食用油之冠。2003年平鲁区被确定为“全国小宗杂粮商品基地区(县)”,2008 年被农业部确定为“全国五大油料主产区”之一。
设施农业强势崛起。大力发展设施农业,是加快农业现代化进程、有效增加农民经济收入的重要途径。近年来,区委、区政府坚持把发展设施农业作为改变高原山区农业落后面貌、实现农民快速致富的根本大计,区财政每年拿出1亿元,用于支持设施农业发展,并多方位引进各类专业技术人才和优良品种,以大投入、高科技为支撑,不断扩大设施农业规模,提高设施化水平。仅2011年以来,全区就在井坪镇、向阳堡乡、安太堡循环经济园区建起高标准、高质量节能日光温室大棚和双层充气智能大棚400多座。2012年一期工程将再建设节能日光温室大棚1000座,区财政对每个大棚补助一万元,力争两年内全区户均达到一座大棚。
来源:中国经济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