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
国家森林城市,是我国目前评价一个城市绿化成绩的最高荣誉。但是,在建成国家森林城市之后,又该如何延续对绿色的追求?
陕西省宝鸡市于2009年成为陕西省首个“国家森林城市”。5年来,宝鸡市继续完善以森林植被为主体的城市生态系统,推进城乡生态一体化,成为生态脆弱地区实现森林与城市繁荣共生的样本与表率。
从今日起,本报陆续刊发“聚焦陕西宝鸡建设生态文明美丽家园”系列报道,共3篇。敬请关注。
渭河几近断流,土塬斑秃裸露,地上尘土飞扬……过去的宝鸡经常遭遇被错认为是黄土高坡的尴尬。
“没想到,西北内陆城市的地也这么绿,水也这么清!”这几年,宝鸡人听到更多的是这样令人骄傲的惊叹。
宝鸡北部属于渭北旱塬,有一道绵延了百公里的北坡。前些年,由于自然和人为因素的长期影响,黄土裸露。外地人到此,大多以为见到了那首歌里唱的“黄土高坡”。
如今,进入宝鸡,人走树下,车行林中;人多的地方树多,水少的地方更要先绿——满城春色展现了宝鸡对森林城市本质的深刻理解与生动演绎。
林业生态工程染绿西秦大地
宝鸡既是关天经济区规划的副中心城市,又是关中西部重要的生态屏障;既有对发展的需求,又有对绿色的渴望。
宝鸡历届市委、市政府坚持把造林绿化和生态建设放在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突出位置,一届接着一届干,每任都有新发展。
2005年10月,针对森林分布不均,特别是广大农村缺林少绿的问题,宝鸡市委、市政府决定开展“绿色宝鸡”创建活动,以三北防护林体系、退耕还林、天然林保护等林业重点生态工程为依托,大力实施城区、台塬坡面、交通道路、水系、城镇、生态家园、旅游景区绿化以及经济林发展、生态公益林建设九大工程,全力创建国家森林城市。由此,在全市形成了各级干部真抓实干、社会各界积极参与的全民“创绿”高潮。
2008年,宝鸡建成西北地区首个全国绿化模范城市;2009年,建成陕西省首个国家森林城市。
关中大地园林化,宝鸡要当排头兵!宝鸡不仅喊出了霸气的口号,更拿出了有力的行动。以千里绿色长廊、渭河北坡等重点区域绿化为支撑的九大工程持续推进,关中大地园林化全面建设。几年来,累计造林223.4万亩,植树1.4亿株,提升了城镇绿化水平、农村绿化覆盖率,促进了重点区域绿化延伸。由小绿到大绿,由浅绿到深绿,西秦大地换上了新装,良好的生态也成为宝鸡最具特色的优势。
城乡绿化美化打造美丽家园
一个城市美不美,首先要看它的地绿不绿、天蓝不蓝、水清不清,而天蓝、水清的命脉归根结底还是在于树绿。
宝鸡市坚持把城市绿化成果向县城和重点镇延伸,围绕城镇化建设总体要求,立足边角带、空闲地、水沟、河道等资源植绿造景;坚持绿化美化与环境整治相结合,突出林、水、气三位一体,维系天、地、人的自然和谐。宝鸡市大力推进以庭院绿化、村庄绿化、路渠绿化和一村一片林建设为主要内容的生态家园建设,打造美丽乡村。在村边、路边、渠边营造环村生态经济兼用景观林带和农田防护林网,在公共服务中心建设森林绿地广场和休闲游园,在村旁空闲区域营造围村片林。
宝鸡用森林围住了城市、围住了乡村,也围住了民生幸福的美丽家园。
林业产业发展兼顾增绿增收
无论是建设绿色宝鸡,还是创建国家森林城市,其根本落脚点都在于惠民、富民、改善民生。
保护生态环境就是保护生产力,改善生态环境就是发展生产力。宝鸡对此有着深刻的体会和坚定的信念。
宝鸡市委书记上官吉庆则说得更加直白:“栽树,就是栽生态、栽财富,就是栽民生、栽发展。”
的确,树多了生态好,树多了产业兴,树多了民得利,树多了促发展。宝鸡市已连续5年经济增速在陕西关中地区领先,居民幸福指数位居全省前列。老百姓实实在在地享受到绿色带来的成果,又会以更饱满的激情参与林业生态建设。
按照生态建设产业化、产业发展生态化的要求,宝鸡市统筹推进大地增绿和农民增收,坚持栽管并重,以管促栽,主攻核桃、花椒干杂果经济林,实施退耕还林后续产业和省级核桃基地项目;依托资源发展森林旅游,建成国家4A级旅游景区6个、3A级旅游景区19个,国家级、省级自然保护区8个,已建成国家湿地公园1个,正在建设千渭之会等国家湿地公园6个。按照“林上采、林中养、林下种、林间游”立体复合发展模式,发展林下种植、养殖品类20多种,建成凤县林麝、太白山药谷、陈仓白皮松等特色种养基地,以及陇县核桃、八渡油松和辛家山林业局云杉等省级重点林木良种基地;建成苗木、花卉苗圃300多个,年均生产各类苗木花卉5亿株(盆)。同时,从2008年起,宝鸡市全面推进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全市1074.5万亩集体林地均到人、分到户,激发了群众依林增收的热情。目前,林改户已发展特色经济林62.1万亩,发展林下种养的有1796户,经营农家乐的有912户,实现了国土增绿和农民增收的双赢。
目前,宝鸡市已初步形成“城镇森林绿地建点、乡村田园花果飘香、道路水系林网连片、百公里川原绿荫成带、环山周边景观扩面”的西秦大地园林化生态体系,先后荣获全国环境优美城市和中国人居环境奖等荣誉,跻身“中国十大生态宜居城市”和“中国十大绿色生态城市”行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