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新闻热线   010-52856660 人员查询 加入收藏 返回首页

环境保护“失职渎职”犯罪严重


时间:2014-06-18  来源:中国经济网 点击:

        部分地方领导干部放任破坏生态环境资源违法犯罪活动,有的企业以重点项目为借口,随意污染环境。生态环境领域渎职犯罪案件中窝案、串案较多,且渎职犯罪与贪污贿赂等经济犯罪相互交织。加强警示教育、树立正确的执法观、提高领导干部防腐拒变的能力尤为重要

  根据最高检最新统计数据,2013年,全国检察机关共批捕破坏环境资源犯罪5013件7237人,起诉20969人,有效震慑了破坏环境资源犯罪。与此同时,检察机关会同有关部门,对破坏环境资源犯罪,集中排查有案不移、有案不立等情况。今年3月至4月,检察机关监督公安机关立案破坏环境资源涉嫌犯罪案件228件,批准逮捕929件1375人。

  “破坏环境资源犯罪多发的原因主要集中在4方面。”最高检侦查监督厅副厅长元明分析指出,其一,部分地方领导干部生态意识和法律意识淡薄,放任破坏生态环境资源违法犯罪活动,甚至干预执法。其二,有的企业以重点项目为借口,随意污染环境。其三,不法分子大肆猎捕、砍伐、攫取森林和野生动植物资源。其四,部分破坏环境资源犯罪处刑较轻,震慑力度不够。

  同时,侦办破坏环境资源犯罪案件往往面临着发现难、取证难、鉴定难、认定难。元明说,“个别地方领导干部以发展经济为借口干预执法,甚至有的负有监管职责的行政执法人员徇私舞弊、失职渎职,充当‘保护伞’,这都在不同程度上影响了案件的查办。”

  最高检去年督办的生态环境领域渎职犯罪案件说明,破坏环境资源犯罪案件背后的监管失职渎职问题是十分严重的。

  生态环境领域渎职犯罪案件中窝案、串案较多,且渎职犯罪与贪污贿赂等经济犯罪相互交织。“这类案件涉嫌罪名主要集中在玩忽职守罪和滥用职权罪,涉案部门和涉案人员主要以林业、环境监管、水利、国土等部门国家机关工作人员为主,犯罪嫌疑人多为基层监管人员和执法人员。”最高检渎职侵权检察厅副厅长李忠诚同时指出。

  现实中,有的行政执法部门迫于上级干扰或者碍于“人情脸面”,不敢依法行政,影响和削弱了对资源环境的监管职能。“不正确的发展观、政绩观,干扰了监管部门依法行政,监管不力是导致环境恶化的重要因素,‘在其位不谋其政’最终必然引发渎职犯罪。”

  “绝大多数生态环境领域渎职犯罪都是国家机关工作人员私心作祟,同时还伴随着错误的执法观念。”李忠诚强调说,加强警示教育、树立正确的执法观、提高领导干部防腐拒变的能力尤为重要。(经济日报记者 李万祥)


来源:中国经济网

 


文字友情链接
时代中国 公道网 三农电视台 新讯网 宏法在线 宏法法律 农经视角 三农手机台 三农融媒 农媒融视
农视法宣网
图片友情连接
关于我们 - 广告服务 - 联系方式 - 版权声明 - 会员须知 - 免责声明 - 人员查询 - 本网招聘

未经书面授权禁止转载 截图 复制或建立镜像

京ICP备12039657号-6 公安网备 1101053583 国新办证 (2000)78号

《三农观察》常年法律顾问 北京市一法律师事务所 主任律师 韩洪

《三农观察》在线投稿 邮箱:420189796@qq.com < a href="http://wpa.qq.com/msgrd?v=3&uin=420189796&site=qq&menu=yes">意见反馈

京ICP备12039657号-6 网络视听许可证(京)字第17062号 增值经营许可证:京B2一2021208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