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三年观察网讯北京讯:河北涿州市刁窝乡潘各庄村创建蔬菜合作社里,一片忙碌景象,检验室里工作人员在对出厂产品进行检验;车间内工人们将打包好的酱菜、酸菜分拣装箱;门口一辆辆大货车上,一箱箱的酱菜、酸菜被装进车厢,准备运往全国各地……
从一个普通农民到名副其实的“咸菜大王”,39岁的李福建靠着一缸缸咸菜、酸菜,带领村民们走上了共同富裕的道路。
1999年偶然机会,先后当过建筑工、倒过菜的李福建开始在北京知名酱菜企业——六必居工作。“从最基础做起,清洗、腌制、加工等各个酱菜腌制工序我都尝试个遍。”回忆当初,李福建满脸笑意。
熟练掌握技术后,他萌生了自己当老板的想法“老家刁窝乡就是蔬菜大乡,原料资源得天独厚,利用自己技术开个酱菜加工厂,乡亲们再也不用为鲜菜卖不出去而发愁了。”
2002年,在外漂泊多年的李福建,带着对未来的无限向往,回到家乡创业。他从村里租来2亩多的民房,靠着七拼八凑来的10万元钱,雇来的5、6个本家亲戚,建起自己的厂子--天福酱菜园。
“别小看咱们早餐桌上的这盘咸菜,这可是味道的艺术。”每每回忆这些,李福建一脸辛酸,为了腌制出口感好,品质上乘的酱菜,三年里,他扔掉的半成品足足有5吨。“黑叶不要,干叶不要、菜帮不要,菜心要齐整,小黄瓜的个头要匀称……”他深知,只有优质的蔬菜,加上地道的工艺,才能腌出优良的产品来。检测室里,他对每个批次的酱菜、酸菜严格把关。“揣着良心做菜,是保证酱菜、酸菜品质地道的根本。”
一分耕耘,一分收获。很快,李福建的酱菜园便形成了规模。2004年天福酱菜园开始向北京六必居少量供货,2005年李福建的收购规模就达300亩,就地转化鲜菜300万公斤,销售额120多万。
2006年,六必居和李福建签订了半成品酱腌菜的长期供货合同,品类涵盖六必居所有制售品种,年供货量达700多吨,销售额150万。
“本地菜品类单一,不能满足需要,为了完成订单,我经常去山东收菜,路费再加人工,挣不了几个钱。要是根据订单在本地生产,然后统一收购再进行深加工就好了。”带着这样的思考, 2008年5月,李福建创办了涿州市创建蔬菜专业合作社,吸纳周边村民加入合作社产销体系。
蔬菜丰产不丰收,关键还是市场销路的问题。由合作社每年统一为社员下达种植亩数及品种,蔬菜生产出来后再由合作社统一收购,经过初加工变成半成品,一部分送往六必居等酱菜加工企业,另外一部分自己腌制,打出自己的招牌产品,直接投放市场。通过蔬菜的深加工,在增加菜农种植效益的同时也使社员规避了蔬菜销售的市场风险。
2012年底,随着蔬菜集中上市,部分蔬菜品种价格下降幅度较大,甚至出现滞销卖难现象。合作社以高于市场20%-30%的价格收购菜农的大白菜,先后收购、销售社员及周边十几个村庄农户的鲜菜11000吨,有效缓解了卖菜难题,使10多户贫困农民脱贫致富。
在李福建的带领下,如今蔬菜专业合作社发展形势喜人,成员们结成“致富共同体”,辐射带动周边发展现代农业800余亩,蔬菜种植面积年达3200多亩,年收购销售社员蔬菜15000多吨,为社员年增收160多万元,带动农户1000户;合作社还成功注册了“脆香居”、“千垧地”品牌,产品远销北京、安徽、天津等地。
土地最有良心,有付出肯定有收获。在合作社附近的农田中,占地8亩多的4座大棚初具雏形,外部塑料膜已覆盖完毕,棚内3名工人正在捆扎用于搭建骨架的竹竿。
“这些大棚都是我出资建设的,给乡亲们免费试用。”摸着棚室内的竹竿,李福建对未来充满希望“这可是我从山东学来的技术,这种大棚不仅建造成本低,每亩投入万元左右,抗灾能力却很强,棚内蔬菜生长周期短,上市早,退市晚,一个占地5亩的大棚年收益可达6、7万元。明年开春我准备雇辆大巴车拉上乡亲们去山东学习,让乡亲们开开眼界,长长见识,学好大棚菜种植技术,争取5年内打造上千亩、上万亩的蔬菜基地,打出自己的鲜菜品牌,到时候大家一起挣大钱,过好日子。”
来源:河北新闻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