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新闻热线   010-52856660 人员查询 加入收藏 返回首页

涿州“蘑菇大王”张秋来


时间:2014-06-07  来源:唐尧网 点击:

)在涿州市高官庄镇小张庄村张秋来家的蘑菇大棚里,几位工作人员一边详细地察看平菇的长势,一边将成熟的平菇割下来装入箱里。大棚内一排排一尺长的食用菌袋摞得整整齐齐,食用菌袋两侧开口处伸出一朵朵“小伞”,鲜嫩肥厚,空气中散发着一阵阵淡淡的菇香。“这就是新长成的平菇,今年肯定会卖个好价钱,”张秋来说道。

从一个失意的高考落榜生到远近闻名的“蘑菇大王”,43岁的张秋来靠着一个个大棚、一箱箱蘑菇,带领小张庄村民们走上了共同富裕的道路。

1990年,高考落榜后,张秋来不甘失败,揣着父亲给自己用来买衣服的100钱,瞒着一家人偷偷跑去山东寿光学习蘑菇种植。不久,他怀揣着学到的技术和几瓶菌种、一些资料回到了家乡高官庄,在自家的后院里建起了80多平方米的蘑菇种植场地。由于他严格按照技术规范细心操作,第一次种植就获得了成功。产品开始上市时,商贩不感兴趣,他便自己叫卖。一段时间下来,有了回头客,逐渐地,一传十,十传百……张秋来的蘑菇竟然成了小商贩的抢手货,供不应求。当年他不但收回成本还获得了2000多元的利润。

初次尝到胜利喜悦,更加坚定了张秋来发展蘑菇种植业的信心。他不但买了很多技术书籍,而且骑着自行车,带上几个馒头,长途跋涉去保定、北京学习求教,还去石家庄省食用菌研究所,找到这方面的专家教授,一学就是一个月,掌握了更多的知识和技术。

在父母和家人的支持下,张秋来拿出父母准备他为娶媳妇的5000元钱,买回了种植蘑菇需要的翻料机、锅炉等各种设备,并在自家的3亩地上建起了3个大棚。在这3亩创业基地上,他废寝忘食,24小时关注蘑菇的生长。功夫不负有心人,当年张秋来就收入1.6万元,还收获了爱情。

2005年,正当他与妻子一道起早贪黑、准备继续大干一番事业时,由于供菌种单位提供的菌种有病毒,3个棚的蘑菇几乎全部染病,再加上7月份一场突入其来的大雨将5个棚室全部浇塌,十几年的辛勤汗水换来的成果瞬间化为灰烬。

幸运的是,张秋来从河北农民日报上结识了衡水市饶阳县一个同是种植蘑菇的朋友。在朋友的关心和帮助下,张秋来及时擦干眼泪,重心站起来,带领一家人对倒塌的棚室进行改建、扩建,加大基础设施投入的力度。同时凭借过硬的种植技术和丰富的种植经验,再加上将技术创新,改生料变熟料栽培,不仅提高了成功率,而且还提高了产量。渐渐地,他的事业走上了快速发展的道路。

24年来,张秋来逐年扩大规模,滚动发展,掌握了全套蘑菇种植技术,由一名普通农民成长为远近闻名的蘑菇种植能手、技术师,号称“蘑菇大王”,长期为高碑店市蘑菇种植基地当技术顾问。

致富不忘回报社会。张秋来对当地和周边县市前来学习取经的菇农们,他都毫不保留地将技术和经验传授给他们;给种植蘑菇的农户提供原料、菌种,到家里进行实地指导,并免费提供技术,对产品负责进行回收,提供销售渠道;同时培养学员30多人,带动本村和周边县市40多农户从事食用菌种植,共同走上了致富道路。

目前,张秋来已建成了8个棚,占地9亩,拥有平菇、榆黄菇、金针菇3个品种,年产蘑菇15万多斤,全部由涿州、高碑店、北京等地固定批发商上门批发,随产随销,一年纯收入可达20多万元。

谈及未来,张秋来计划做原材料的拓展研究,尽量充分利用农村剩余资源种植食用菌,减少投入成本,提升经济效益,走出一条创新发展的道路,把蘑菇产业做大做强。“我还准备成立蘑菇协会,建立技术推广中心,专门为农户提供技术培训和服务,带动更多的农户发展食用菌种植,共同走上产业化发展的道路,带领乡亲们一起致富”,张秋来自信地说。

唐尧网


来源:唐尧网

 


文字友情链接
时代中国 公道网 三农电视台 新讯网 宏法在线 宏法法律 农经视角 三农手机台 三农融媒 农媒融视
农视法宣网
图片友情连接
关于我们 - 广告服务 - 联系方式 - 版权声明 - 会员须知 - 免责声明 - 人员查询 - 本网招聘

未经书面授权禁止转载 截图 复制或建立镜像

京ICP备12039657号-6 公安网备 1101053583 国新办证 (2000)78号

《三农观察》常年法律顾问 北京市一法律师事务所 主任律师 韩洪

《三农观察》在线投稿 邮箱:420189796@qq.com < a href="http://wpa.qq.com/msgrd?v=3&uin=420189796&site=qq&menu=yes">意见反馈

京ICP备12039657号-6 网络视听许可证(京)字第17062号 增值经营许可证:京B2一2021208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