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三农观察网讯:草地贪夜蛾又称秋黏虫,具有适生区域广、迁飞能力强、繁殖倍数高、暴食危害重、防控难度大的特点,可取食玉米、水稻、小麦等80余种植物,是重要的农业害虫,一旦传入定殖,将严重威胁我国农业生产。鉴于该虫近两年在非洲、亚洲呈快速蔓延态势,联合国粮农组织于2018年8月做出全球预警。据全国农技中心病虫情报,截至5月10日,全国已有13省(区)61个市(州)261县(市、区)查见幼虫为害玉米,初步统计发生面积108万亩。春末夏初,春玉米从南至北进入生长期,加之风场、天气条件适宜,草地贪夜蛾除在南方省份继续繁殖为害外,还将蔓延至长江中下游、黄淮、华东、东北和西北等地为害。
一、当前发生情况
5月8日,我市在北碚区歇马街道东风村玉米田首次发现疑似草地贪夜蛾幼虫2头,经专家鉴定,确认该虫已迁入我市。5月10日,在涪陵街道邓家村8组、焦石镇永丰村2组、珍溪镇莲花村8组相继发现草地贪夜蛾幼虫,发生面积30亩,平均百株虫量0.2头,最高百株虫量56头;平均被害株率0.1%,最高被害株率50%。5月15日,在铜梁区侣俸镇文曲村农科院玉米基地发现草地贪夜蛾幼虫,发生面积50亩,平均百株虫量0.11头,最高百株虫量2头;平均被害株率0.1%,最高被害株率0.3%
二、发生趋势分析
草地贪夜蛾为迁飞性害虫,每晚可飞行数百公里。报道显示该虫在30小时内可从美国的密西西比州迁飞到加拿大南部,距离长达1600公里。专家分析,非洲各国及东南亚地区主要是靠其较强的迁飞能力蔓延的。当前,我市周边省份云南、贵州、四川、湖南、湖北相继发现草地贪夜蛾,我市北碚、涪陵、铜梁已相继发现草地贪夜蛾危害。目前,正值我市玉米、水稻等农作物的生长期,根据草地贪夜蛾的生物学特性、周边省份及我市发生情况并结合气象因素等条件初步分析,草地贪夜蛾在我市具有定殖危害扩散的高风险。各地务必密切关注周边虫情动态,及早安排开展灯诱、性诱监测,并组织开展大田普查,及时发布虫情预报,有效指导防控。
三、防治建议
(一)生态调控及天敌保护利用。有条件的地区可与非禾本科作物间作套种,保护农田自然环境中的寄生性和捕食性天敌,发挥生物多样性的自然控制优势,形成生态阻截带。
(二)成虫诱杀技术。成虫发生期,集中连片使用杀虫灯诱杀;或者使用性诱剂每亩1个集中诱杀,注意及时更换诱芯。也可搭配使用食诱剂提升防治效果。
(三)幼虫防治技术。抓住低龄幼虫的防控最佳时期,施药时间最好选择在清晨或者傍晚,注意喷洒在玉米心叶、雄穗和雌穗等部位。
1、生物防治。在卵孵化初期选择苏云金杆菌、白僵菌、绿僵菌以及多杀菌素、印楝素等生物农药喷施。
2、应急防治。玉米田虫口密度达到10头/百株时,可选用防控夜蛾科害虫的高效低毒杀虫剂(如氟氯氰菊酯、溴氰虫酰胺、氯虫苯甲酰胺等)喷雾防治。注意轮换和交替使用不同作用方式的杀虫剂,延缓抗性产生。
来源:中国三农观察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