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三农观察网:党的十九大提出乡村振兴战略和“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二十字方针要求,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工程作为实施乡村振兴推进城乡融合发展的一项重要工程,既是打造优美人居环境的重要内容,也是实现生态优势向经济优势转化的重要路径。对此,新津县围绕建设“成南副中心•滨江公园城”目标,通过加强农村环境精细管理“一条主线”和突出项目推动、示范带动、机制促动“三大抓手”,全面抓好农村环境卫生、容貌秩序、风貌景观、基础设施、污染防控等重点工作,将农村建设成为城市最大最美公园,形成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生产生活有机相融的现代乡村形态。
一、精细治理,统筹推进农村人居环境综合整治
围绕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推进城乡融合发展“10+5”重点工作目标,制定印发《新津县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工程实施方案》,从环境卫生、厕所革命、河渠治理、污染防控、容貌设施、景观打造、规划管理、生态修复、产业转型、示范创建等10个方面全面明确整治要求,切实对农村“脏乱差”问题进行全面治理,促进全域农村环境质量水平整体提升;先后印发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导则、示范村建设指导标准,加强技术指导,让环境整治工作有章可循、有标可依。同时,按照“属地管理、各负其责、突出重点”的原则,将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工程的责任范围及主要任务分工作进一步明确,分解到各部门和责任单位,坚决做到不留死角,不留盲区,确保环境综合治理工作全面推进。
二、项目带动,以点带面改善农村生产生活环境
以“全面落实年”为契机,在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工程实施过程中,重点围绕“六大提升工程”,着力建设与城乡融合发展相适应的美丽宜居乡村环境,实现环境提质、设施提档、管理提能。
(一)实施环境卫生提升工程。一是全面深化环卫绿化作业市场化改革,启动“一把扫帚扫全域”工程,将农村场镇道路、水域等公共区域清扫保洁与绿化管护纳入城乡环卫一体化改革范畴,消除城乡环境卫生质量不均衡弊病。二是完善农村生活垃圾“户分类、组(小区)分拣、村(社区)分流、镇运输、县处理”收运处置模式,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达100%。三是积极开展农村生活垃圾分类示范片区、社区建设,推进花源整镇垃圾分类工作,选取兴义岷江社区、纪碾花房子社区和永商烽火社区打造“定时分类投放、按时分类收集、集中再次分类、分类分流处置”运作模式;在普兴引入“奥北环保公司”,选择7个社区集中区域设立垃圾自助投放点,创新生活垃圾分类处理新模式、新举措。
(二)实施市容秩序提升工程。一是大力开展背街小巷环境综合整治,将街道环境综合整治作为改善场镇市容秩序的重要基础,全面攻坚环境突出问题,专项治理各类市容环境乱象,确保环境治理无死角、管理无盲区。二是全面推行“一街一长”或“多街一长”精细网格管理机制,深入落实“门前三包”责任制,结合城市执法体制改革精神,整合执法人员、保洁人员、信息采集员、社区网格员等资源,建立科学分工协作机制,为镇乡改进管理方式、提升管理成效探索可推广可复制的经验。
(三)实施环境治污提升工程。一是大力开展黑臭水体治理工程,通过开展全域河渠清淤行动、河渠沿线污水直排治理、沿线农村林盘及居住小区污水收集、微型湿地项目建设等综合治理措施,整治全县黑臭水体8段。二是开展养殖污染治理,分类分区制定对应整改措施、完成时限以及监管人员,共计完成养殖污染治理115户。
(四)实施“厕所革命”提升工程。一是强化项目落实,在农村区域完成新建公厕12座,改造公厕8座,改造旱厕546个,有效完善了公共服务设施配套,改善了群众生活品质。二是严格督查考核,将公厕管理纳入每月城乡环境综合治理考核四大项之一,并占取一定考核分值,通过考核排名、问题通报、视频曝光、资金挂钩等方式倒逼公厕日常精细管理。
(五)实施村容村貌提升工程。完成花源长乐、花桥长春、新平龙马、兴义先寺、永商七星、邓双何店、安西蔡埂等7个村容村貌薄弱村环境提升工程,投入资金941.65万元,配置垃圾桶291个,修缮排污管道10公里,改造提升院落风貌4.76万平方米,绿化建设1.303万平方米,开展宣传活动81次,发放宣传手册3635份,签订责任书1432份,先后打造了花源长乐谭家院子、花桥长春孔家渡、新平龙马宝墩环线董祠堂、永商七星余林盘、安西蔡埂李烧坊林盘等集生产、生活和文化于一体的川西林盘田园生态景观特色点位。
(六)实施人居示范提升工程。选取花源东华村作为人居环境整治示范村,投入资金345万元,扩宽改造村道2600米,新建田园绿道1200 米,粉刷、彩绘房屋墙体风貌25100平方米,新增绿植 2000株,种植花卉260盆,打造绿化节点2个,田园化改造农耕地3亩;强化环境治理“镇监管、村实施、民参与”机制建设,每月群众自愿缴纳保洁费约1700元,让群众充分参与到治理工作中来,充分发挥群众的监督作用,形成全民“自理”的态势。
三、完善机制,全力提升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成效
按照机制促动、考核促治、目标促效的思路,充分发挥基层环境治理基础作用,建立完善工作激励措施,强化过程管理与结果运用,为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工程提供多重保障。
(一)发挥基层基础作用,构建群众自治机制。坚持发挥党组织核心引领作用,加强环境管理制度建设,引导群众建立完善“环境村规民约”,以户为单位明确群众自身清扫保洁责任区域,签订目标责任书,力求村庄环境卫生管理网格化、无盲区。引导试点村庄群众成立业主管理委员会等自治组织,民主议定环境治理标准、管理责任、考核奖惩制度等,构建完善“政府引导、支部带头、群众做主、全民自治”的村民自主管理新机制,综合提升群众文明素质和参与环境治理的主动性、自觉性,逐步实现村庄环境治理规范化、常态化、长效化。
(二)完善治理激励措施,突出成效考核评比。根据各镇乡(街道)整治工作考核评比总体情况和村(社区)环境治理特色亮点工作,对环境治理工作突出、成效显著的镇乡和村(社区)通过“以奖代补”方式予以一定资金补助;同时拓宽激励渠道,结合新津最美创建评选活动,鼓励和引导镇乡、村(社区)积极参与评选,充分调动基层环境整治工作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三)落实目标专项管理,强化工作督查指导。将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工程纳入全县城乡环境综合治理年度重点工作和目标,明晰部门与镇乡(街道)职责边界,发挥好牵头抓总作用,强化上下联动和横向互动,形成各尽其责、聚力攻坚的工作格局。建立“日暗访、周督查、月考核”工作推进机制,加强对全县治理工作的问题管理和精准治理,截止目前共下发环境治理整改通知120期,督办通知17期,督查通报13期,有效保障了农村人居环境整治的有力开展。
来源:中国三农观察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