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三农观察网讯:丹寨县扬武镇在全面推广“十户一体”以来,共组建有发展主体371个,管理主体764个,产业发展星罗棋布,村容寨貌焕然一新,村级治理水平大幅提升。2018年底共实现贫困户脱贫3468户14703人,18个贫困村顺利出列,贫困发生率降至1.44 %,人均纯收入达9300元。
建强主体筑基础
2017年来,该镇始终坚持抓党建促脱贫攻坚统揽全镇经济社会发展全局,依托县委、县政府“六个一”产业工程,围绕“强民生,促发展”总基调,选准产业,优化主体创建。一是强化宣传。由各联系村领导牵头,统筹组织县帮村单位、驻村干部、镇包村股室、村组干力量,通过村民小组会、板凳会、入户座谈、发放宣传资料、悬挂和喷刷宣传标语、宣传栏等方式加强宣传发动。二是精准分类。根据居住相邻、技能相似、产业发展意愿相同的“求同模式”,按照党带群、强带弱、富带贫的“三带”思路,全镇24个村(居)有效组建联产业发展主体371个,联环境卫生、社会治安、公益事业类管理主体764个,建立主体台账,明确主体职责。三是配强户长。通过“一推两议”,即:主体内民主推荐、村“两委”审议和党员群众决议等方式,选党员、能人担任户长,充分调动群众自治和发展产业的积极性、创造性。全镇24个村(居)选任主体户长807人,其中党员138人,能人364人。
近年来,通过“公司+党支部+合作社+‘十户一体’+农户”的发展模式,引导村“两委”领办创办村级产业扶贫专业合作社33个,村集体经济公司22个,组建产业发展专班6个。共发展蔬菜种植3万余亩次,共带动贫困户860户,带动贫困劳动力就业15000人次;高标准蓝莓种植6000亩,带动就业8000余人次;中药材种植3000亩,带动贫困户400余户,水产养殖200亩,建设特色养殖基地10个。
“三级管理”促运行
管理促运行,树新风保成效。该镇在大力推广“十户一体”工作中,努力探索“村两委+村民小组长+户长”的三级网格化管理模式,取得了实实在在的效果。一是督促检查促实效。针对主体公共管理区域,在环境卫生、治安联防、消防安全上实行农户每日自查、主体每周组织一次大检查,村民小组长半月查、村“两委”月组织交叉检查制度。二是落实“门前三包”保常态。针对农户家庭管理区域,农户实行“门前三包”,各主体成员负责打扫自家房前屋后及室内的卫生。三是定期清理促长效。全镇168名村级保洁员定期清理垃圾等机制,将责任细化到区域到户到人,很好助推农村环境卫生整治、平安创建、公益事业开展。四是村规民约树新风。结合丹寨县“三转”行动,将“十户一体”工作内容纳入村规民约自主管理内容,制定了简单易记、通俗易懂的村规寨规和与之对应的处罚细则,内容涵盖对不支持村“两委”工作,违规大操大办酒席,不参与村级公益事业的农户,将暂停其享受相关惠民政策等,直至转变观念,整改合格并通过户长、村民小组长、村“两委”认可,才能恢复其再享受资格。例如红岩居“红十二条”、排中村“十要十勿要”、洋浪村、争光村等村规民约深获民心,有效的实现村民自我管理、约束和发展,营造了积极干事创业氛围。
多措并举深化抱团
“‘十户一体’是个筐,什么好来什么装”。在抓党建促脱贫攻坚的大格局中,该镇始终抓牢“十户一体”抱团发展这牛鼻子,大胆创新,全面推进“十户一体”向纵深发展。一是创新“一帮三带”。在干改村产业扶贫专业合作社的领导下,村哈密瓜基地实行干部帮、村干部带、党员带、能人带的“一帮三带”,带动贫困户参与发展,在基地200亩500多个哈密瓜大棚实行分片管理,按一年2季,亩产4500公斤计算,产量超出部分实行积分管理、量化奖励,根除干好干坏一个样的顽疾。二是开展“能力增强到户”。通过镇级统筹、支部领办,依托洋浪村种养殖培训基地、洋浪村新时代农民讲习所,开展精品果蔬、优质中药材、生态养殖、民族手工、建筑工程等技能培训,组织村干部、户长、贫困户外出学习培训,不断提高群众致富能力。三是深化“强村带弱村”。结合镇情村况,将全镇24村(居)划为8对帮带对子,选派28名能人、村干交叉挂职,进一步夯实村党组织堡垒,有力深化抱团发展。
几点启示:乡村振兴的目标是建设百姓富、生态美、温馨和谐的美丽乡村,丹寨县扬武镇大力推广“十户一体”工作,实现农村基层社会治理网格化、精细化,有效助推了“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一是联产业发展,创富裕乡村,有效激发了群众脱贫致富内生动力,实现产业发展“百花齐放”。二是联环境卫生,创美丽乡村,实现责任共担、卫生共护、环境共享,村民环境卫生意识得到提高。三是联社会治安,创和谐乡村,实现治安联防、矛盾联调、隐患联治、平安共创,村级自治水平得到提升,夯实了基层组织堡垒。四是实施“十户一体”也是发现人才,吸纳人才、培养人才,提升村级治理水平的一项重要途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