谷雨至,水田里的茭白叶已长到人膝盖高,再过月把时间就要采摘上市。几十位村民在田间忙着剔除杂苗、弱苗,低弯的身影在青翠的茭白丛中若隐若现。这些南方常见的水生蔬菜,是颍州区袁集镇郭王村村民常国龙几年前从外地引进种植的。
不惑之年的常国龙夫妇以前在上海卖家具,后来为照顾孩子返乡发展。看到家乡发展现代农业的利好环境,夫妻俩决定流转土地种茭白。
“选择种茭白,是经过市场考察的结果,朋友说茭白经济效益好,当时俺这儿还没有种茭白的。”由于缺乏种植经验,常国龙一方面报了技术培训班,一方面跑到茭白种植较多的颍上县实地学习,他还找到浙江农业大学,隔段时间便请专家来基地指导,弥补技术方面的不足。
从2019年6月份流转土地开始,常国龙夫妇就全身心投入到茭白种植中。当年11月,第一茬茭白迎来收获期。由于技术过关,采摘上来的茭白个大、色白、脆嫩、口感佳。“我们的茭白主要销往上海、无锡、武汉等地,客商都是直接到地头装车运走,由于品质好不用愁销路。”常国龙介绍说,他目前种了400多亩,有大黑茭、美人茭等品种,一年可以收两茬,成熟期不同,收获期从每年的5月份到12月份。年均亩产8000斤左右,去年总收入200多万元。
这段时间是茭白剔苗关键期,及时剔除杂苗、弱苗,可以为壮苗提供更充足的营养和生长空间,提升产量和品质。由于剔苗全靠人工,每天都有几十人来基地工作。他们大多是附近的留守老人,年纪大多在50岁以上,最大的73岁。
见笔者来访,大家争先恐后聊起各自的生活变化。“像俺这样的年纪,到哪找工作都没人要。这儿活不重,忙时东家还管饭。”70岁的刘端胜和68岁的老伴杨俊芳说,在茭白基地打工,每人一个月都能挣两三千块钱,挣了钱还能锻炼身体,真不赖。
干活的工人中,一位稍年轻的妇女穿着红外套,齐耳短发,干起活来格外利索,只是不怎么说话。“她天生聋哑,所以俺格外照顾她。”常国龙的爱人袁艳说,这位女子以前生活条件不好,人也无精打彩的,现在来基地打工,有了收入,人也开朗多了。据了解,在常国龙茭白基地打工的,不少是以前的贫困户,由于实现了就业,增加了收入,都顺利脱了贫。
随着茭白种植渐入正轨,常国龙有了更长远的打算。
“我打算将露天种植改为大棚种植,这样一年四季就都能收获新鲜茭白了。”常国龙说,他想进一步扩大经营规模,帮助更多人实现就业。
由于茭白成熟期时间集中,又比较短暂,一天不摘,第二天就会老,口感不好。常国龙着手建设一座冷库,便于储藏。未来还要发展茭白深加工,延长产业链条,做大产业。
除传统销售方式外,常国龙还通过抖音等短视频平台推销自家种植的茭白,不少外地客商直接联系他商谈采购事宜。随着茭白越卖越远,常国龙产生了把自家茭白打造成品牌的想法。目前,他正在申请商标。
(徐立成 储思路)
来源:中国三农观察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