庄稼一枝花,全靠肥当家。每年春耕时,农资都是农民最为关心的话题。毕竟,农资质量的优劣,直接关系到农业收成。种子、化肥、农药等对农业生产如此重要,如果任由假冒伪劣农资充斥市场,将对农民和国家产生巨大伤害。往小了说,买到假劣农资的农民不仅损失了金钱,也贻误了生产,后期会严重影响农民收入。往大了说,因为生产不足,将会影响国家粮食安全。无论从哪个角度看,都要严打假劣农资,为春耕生产保驾护航。
尽管近年来农资市场的经营秩序有了明显好转,但制造贩卖假劣种子、假劣化肥、假劣农药的现象仍屡禁不止。农村假劣农资之所以屡禁不止,无外乎以下几点原因:首先,农村农资市场不健全,很多都是乡镇的个体户私自售卖,他们的进货渠道不明,出问题后难以追究责任。其次,制售假劣农资的利润很高,巨额利润诱使一些小作坊铤而走险,将主要精力和资金都花在打通渠道上,忽略了产品质量。再次,农民消费能力和鉴别能力普遍较低,容易被低价农资吸引,有些假劣农资虽然效果不佳,但无太大危害。加上农业本身就是高风险行业,常受洪涝干旱等因素影响,就算农资有问题也不易被发现,因此可以蒙混过关。
要清除市场中的假劣农资,进一步稳定农资市场秩序,除了继续开展农资打假专项治理行动,还应做好日常的监管工作。在前端,做好农资审批管理工作,把好审批监督关;在中端,全面排查套牌生产、侵权假冒、非法添加、以次充好等问题,发现一起查处一起;在后端,建立严厉的惩罚机制,追究制假售假者的法律责任,让不法分子不敢制假售假。
还要做好打假宣传教育工作,提高农民的识假辨假能力。同时,要做好农资供应保障工作,根据供需形势调度,畅通物流配送,确保在打假的同时让优质农资产品及时到村到店到户。有了质优价美的正品农资,那些假冒伪劣农资也就失去了生存空间。
总之,打击假劣农资,对于维护农民合法权益非常重要。要打赢这一仗,必须加强各个部门之间的协调以及政企协作力度,畅通信息交流、情况通报、检测鉴定、案件移送等合作渠道;大力推进农资领域信用体系建设,实行“黑名单”制度,构建“一处失信,处处受限”的格局,形成农资打假治理整体合力和长效机制。(高正荣)
来源:中国三农观察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