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面对“洋种猪”的优势冲击,历经千百年繁衍进化的“皖南黑猪”一度险象环生。幸运的是,近十多年来,绩溪县政府高度重视地方猪种保护,展开了一场不同凡响的“黑猪”保卫战。至2020年底绩溪“皖南黑猪”饲养量达到2万头,产值1亿余元,成绩令人刮目相看。
皖南黑猪在绩溪又名“荆州黑铁”,具有“黑”“土”“特”等地方品种优势,主要分布在绩溪县荆州、家朋、和阳、胡家等地。1958年定名为“荆州黑猪”,1982年通过省畜牧部门鉴定,改名“绩溪黑猪”。1984年列入《安徽省地方畜禽品种志》,2009年列入安徽省级畜禽遗传资源保护名录。2014年2月被原农业部列入《国家级畜禽遗传资源保护名录》。
“皖南黑猪”生长缓慢,肉质好,耐粗饲。上世纪80年代后,随着经济社会发展,绩溪开始引进“洋猪”,由于“洋猪”长得快、瘦肉率高,适合规模化养殖,当地农民纷纷改养“洋猪”,“黑猪”养殖受到了前所未有的的冲击,原有的纯种“黑猪”数量急剧下降。

“黑猪”品种的大量减少,这一严峻的形势引起了当地政府的高度重视。2007年,绩溪县以“黑猪”为品牌,通过招商引资,引进了安徽丰润生态农业开发有限公司,在临溪镇万亩林场创办了全县最大规模的皖南黑猪原种场。到2011年,丰润公司出栏“黑猪”7000余头。然而好事多磨,尽管“黑猪”肉质好,但因生长慢,农民依然感觉不划算,仍然坚持养“洋猪”。丰润公司受资金、管理等多种因素影响也渐陷困境。
2011年,绩溪县政府出台了《绩溪县皖南黑猪产业化发展规划》,提出了保种和开发利用齐头并进的发展策略。“十三五”期间,绩溪县政府连续出台农业奖补政策,县财政每年投入30余万元,对“黑猪”规模化养殖企业进行奖励,并以“基地+农户”方式,在荆州、家朋、金沙、伏岭、板桥、临溪等乡镇,建立黑猪生态健康养殖基地。通过政策红利的引导,涌现了一批“绩溪黑猪”养殖场和专业户。加上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高品质的“黑猪肉”广受欢迎。至2020年底,全县“黑猪”饲养量达到2万头,产值1亿余元。
位于金沙镇的金绿源生态养殖专业合作社就是一个典型。该场2013年由大学生汪晓辉创办,是绩溪县首家返乡大学生创办的专业养殖企业,以繁育、放养原生态“黑猪”为主,放养面积300余亩,年放养黑猪2000余头,养殖周期在一年以上。这种养殖模式保证了“黑猪”的纯正性,深受市场欢迎。

为最大程度维护“皖南黑猪”遗传资源的系统性和完整性,2019年11月至2020年8月,绩溪县畜牧部门及丰润公司管理人联合安农大开展了“黑猪”种猪基因采集保存工程,共采集耳组织样120份、制作冻精1.5万剂、体细胞系222份、收集肠道菌群120份,检查病原学微生物样本31份,为“黑猪”保护加了一道“保险”。
2020年9月30日,华统集团与绩溪县政府签订了生猪全产业链一体化项目投资协议书,其中一项重要内容是建设“皖南(绩溪)黑猪”保种扩繁育肥基地。为延伸“黑猪”产业链,绩溪一直致力将“绩溪火腿”作为拳头产品打造。2019年1月,以“黑猪”为原料的“绩溪火腿”成功获得国家农产品地理标志,并于2020年12月获得国家知识产权局“地理标志证明商标”。
不久前,绩溪县编制了《推进徽菜产业化发展实施方案》,在“十四五”期间,通过强化引导和扶持,全力构建徽菜完整产业链,做大做强徽菜产业,其主打产品就有“黑猪肉”和“绩溪火腿”。(周明助 胡嘉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