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三农观察网讯:“去年养殖的3头黑猪和自家的1600斤山芋粉在村里办的合作社代销后,收入增加了有4000元,今年我又养了4头黑猪,现在跟着童队长后面,有了合作社的牌子,农产品比以往好卖多了”。在安徽省芜湖市无为县蜀山镇关河村的“沿山合作社”门前,村里的贫困户谢发贵手提着今年的新茶叶站在门前笑呵呵地说。
63岁的谢发贵是一名退伍军人,退伍后就回了老家无为县关河村,从“解甲归田”到成立4口之家,本看着幸福的家庭,却有说不出的辛酸。婚后,妻子突患疾病长年用药,儿子和媳妇又有智力障碍,家里就靠着5.6亩耕地种植水稻,以及部分山地种点茶叶,山芋维持生计,生活过的非常艰难。2014年申请贫困户建档立卡之后,在政府的帮扶下,儿子和媳妇申请了低保,家里养了3头猪,增加了不少收入,于2016年顺利脱了贫。
村里成立合作社之后,谢发贵家里的山芋粉、茶叶和黑猪肉不仅有了销售去处,收入也增加了4000多元,他还在合作社和当地的农产品收购点实现了务工就业,每年的工资收入有18800元,加上每年的光伏电价补贴、种植业和低保金等,家庭人均纯收入有10000多元,脱贫成效得到了持续巩固。
谢发贵说,“如果没有党和政府的扶贫好政策,我家到现在还过不上好日子”。除了谢发贵,现在村里其他30余户贫困户自家的农产品每年也送到村合作社集中代销。
“以前,关河村的农产品即使质优价廉,但由于种植技术不平衡、农民缺乏品牌意识,农产品销量和收益都不明显。只有兴产业,农村才能旺,农民就会富起来,有了村创办的集体合作社和注册的自主商标,农户家以往土特产品好种不好卖的问题得到了明显的缓解。”关河村驻村扶贫队长、第一书记童敬芝说道。
驻村以来,作为扶贫队长的童敬芝和村“两委”班子多次进组入户,围绕村级产业发展、集体经济壮大和贫困群众脱贫谋划路子。2017年9月,在充分结合山地丘陵的地理条件和自然资源基础上,扶贫工作队和村“两委”决定由村集体发起成立合作社,吸纳村内126户贫困户为社员,并建立了贫困户、合作社和村集体“8:1:1”的利润分成机制,合作社收益的80%用于扶持贫困户发展产业、增加收入,确保贫困群众利益最大化。
目前,合作社已注册了“关河沿山”商标,包括粉丝、山芋粉、茶叶、土鸡、土鸡蛋等10余个农产品种类。合作社的农产品每年都参加当地的农产品展销会,知名度大大提高。成立至今,合作社共帮助村内45户贫困户和周边农户销售农副产品达80余万元,村集体收入由2017年的10.14万元增至2018年底的15.21万元,增收5.07万元,其中合作社分红收入4.1万元。据扶贫队长童敬芝估算,到2019年底,村集体收入有望再增加10万元,达到25万元,成为周边最“富”的贫困村。
来源:中国三农观察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