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新闻热线   010-52856660 人员查询 加入收藏 返回首页

昔阳:探索精准帮扶“多元路径”


时间:2019-05-29  来源:中国三农观察网 点击:

中国三农观察网讯:昔阳县位于我省东境中部,太行山西麓,是典型的山区农业县,省级贫困县。昔阳县下辖12个乡镇,共有421个行政村,其中贫困村151个。近年来,为实现全县全面脱贫的目标,昔阳县委和县政府立足产业脱贫之基,统筹谋划特色产业发展、政策设计和工作部署,先后出台了《昔阳县“十三五”特色产业精准扶贫规划》与 《实施细则》,全面指导151个贫困村制订产业脱贫计划,逐户量身定制脱贫措施,稳定和深化产业扶贫政策。经过几年的实践和发展,昔阳县根据全县各地不同的自然条件和人文环境,因地制宜地发展了双孢菇种植、果园种植、禽类养殖、仿真花制作等一系列多元化扶贫产业,实现每个村都有带动脱贫产业的主体,有效带动了贫困户7035户,户均增收三千元。

  规模养殖肉鸡也变“金凤凰”

  安家沟村是大寨镇下辖的一个小山村,这是一个典型的传统农业村,全村有151户391口人,其中贫困户就有69户,人均耕地1.41亩。站在安家沟高处望去,远远地就能看到曾经闻名全国的大寨村,更引人瞩目的是一排排蓝瓦白墙的现代化鸡舍。为实现全面脱贫的目标,落实“一村一品一主体”的工作,2017年,山西厚基伟业集团在此建设肉鸡养殖基地,经过一年的探索和发展,这里的肉鸡养殖已初具规模,不仅带动了安家沟村45户贫困户加入合作社,还辐射了周边17个行政村联村养殖,共计有1194户贫困户因此受益。

  脱贫攻坚,产业基础是关键。肉鸡养殖基地采用了“龙头企业带动+合作社入驻+贫困户分红”的模式,由山西大象集团提供鸡苗、饲料、肉鸡回收及防疫技术等服务,厚基伟业农牧科技公司负责出资建设和日常经营。目前,该养殖基地共建设标准化鸡舍22栋,其中已投产12栋,平均每棚肉鸡数量在2万只左右,年出笼肉鸡240万只。

  记者采访时,正赶上工人在进行喂食工作,认真工作的安计娥吸引了记者的目光。安计娥,今年60岁,是安家沟村69户贫困户中的普通一户。她家中有3口人,老伴体弱多病。“过去我们的生活主要就是种玉米,一亩也就卖个500块,但由于家里耕地少,一年到头也挣不了几个钱。”安计娥告诉记者,“现在村里有了鸡舍,人们都可以到这里来打工赚钱,一个月轻轻松松能挣1500元,年底公司还给分红1000元,再加上集体光伏发电每户还给3000元,收入比以前强多了,再也不用为生计发愁了。”据了解,养殖基地目前有常驻职工50余人,“基地会不定期地雇佣一些村民来干一些杂活,既不耽误我们种地,又能增加自己的收入。”安计娥感到很满足。

  山西厚基伟业农牧科技公司自2017年成立以来,坚持走现代化、规模化的发展路线,坚持把带动农户,尤其是贫困户增收作为首要目标。养殖基地一期工程自去年建成投产以来,不断发展壮大,如今二期鸡舍也在加紧建设中。“当初成立公司的想法就是想为村民做点实事,这也是我作为一个党支部书记、一个昔阳人应有的责任和应尽的义务。”公司董事长、法人代表宋以斌说:“过去村民只能靠种自己的一亩三分地为生,难以致富。想要增收,就要发展产业,就要发展规模化。在建设养殖基地初期,最担心的就是肉鸡的销售问题,养成卖不出去就会砸在手里。所以只有做大做强,形成一定的规模,才能更好地抵御市场的不稳定和风险性。”

  对于未来的的规划,宋以斌告诉记者,下一步公司还将扩大经营规模,不仅要养殖肉鸡,还要涉足蛋鸡。“明年计划引进20万只蛋鸡,让目前已加入公司的17个村的农户在自家地里养殖蛋鸡,鸡舍的建设由公司来负责,力争实现在每个田间的蛋鸡数量能达到1000只,真正实现生产要素的有效统筹和资源的充分利用。”

  特色种植农民增收新亮点

  “今年的气候好,蘑菇的长势非常好……”“从去年的秋菇开始,双孢菇的行情就不断上涨,今年价格比去年涨了一块钱……”“没想到这小小的双孢菇成了发家致富的法宝……”7月16日,记者来到昔阳县晋蔬山珍种植专业合作社,工人们激动地告诉记者双孢菇种植给他们带来的幸福生活。

  双孢菇种植是昔阳县起步较早、发展水平较高的产业之一。2010年开始,昔阳县部分农民自发种植双孢菇。之后,昔阳县委和县政府通过奖励扶持、政策引导、资金投入、项目建设等一系列措施的落实,使双孢菇产业在昔阳县蓬勃地发展起来。据统计,全县共有近千户农户种植双孢菇,种植面积高达150万平方米。

  晋蔬山珍种植专业合作社是昔阳县众多合作社中的一个,位于李家庄乡王家山村,于2011年由安家村党支部牵头成立。全社共建有双孢菇种植棚20个,种植面积达1万多平方米,年产值达到200万元,实现年利润100万元。安家村全村共有500多户,其中贫困户占到了五分之一。现年66岁的王银柱老人就是这些贫困户中的一员,自2012年开始,老人便在该合作社务工。“在村里成立合作社种植双孢菇之前,我和老伴主要就是种植玉米,由于亩产不高,玉米价格也不稳定,一年到头也挣不下几个钱。”老人喜滋滋地告诉记者,“自从村里成立了合作社,仅在合作社打工一年就能收入近两万元。”

  据了解,该合作社目前的所有种植棚均为恒温设备,仅此一家就解决了农村剩余劳动力70余人。无独有偶,在昔阳县闫庄乡,有机旱作水果也发展得如火如荼。

  闫庄乡在昔阳县城东南25公里处,是纯农业区,乡里没有工矿企业,生态良好,属于温带大陆性气候,无霜期在164天左右,“非常适合果树的生长。”据闫庄乡乡长毛瑞深介绍,全乡共有贫困村11个,涉及贫困人口3864人,在“一村一品一主体”政策的落实下,这些村民全都参与了旱作水果的种植。目前全乡共套种苹果3680亩。“苹果种植是主导,套种旱地西红柿、辣椒、花生等,仅旱地西红柿平均亩收入就达一万元。我们还与台富合作社合作,由他们对苹果进行统一包装、商标注册和销售。”据毛乡长介绍,耕地套种的苹果在市场中也具有较强竞争力,远销北京、江西等地,平均亩产值在8000元左右。

  楼上村是闫庄乡下辖的一个小村庄,共有300多口人,其中贫困户81户,189人,占到了全村人口的一半以上。目前,全村一千多亩耕地有200多亩用于果树种植。今年55岁的葛风卫是楼上村的贫困户,见到记者时他正在自家的田间劳作。据老葛介绍,他家共有耕地10亩,其中3亩参与了村里的苹果与西红柿套种项目。“果树套种旱地西红柿就是好啊,我大概估算了一下,仅这3亩西红柿就能收入3万元,比种玉米强多了。”

  “下一步我们还将扩大种植面积,在种植品种上既要因地制宜,也要尊重农民的意愿,突出以市场比较优势为引导,重点种植高效水果品种。同时乡里正在建设防冰雹的棚网和供村民储存的大型冷库。真正让农民能够依靠土地脱贫致富。”毛乡长对此很有信心。

  妙手生花仿真花变致富花

  现年58岁的眭兰文是昔阳县赵壁乡黄岩村的普通农民,也是昔阳县在全面脱贫攻坚战打响之时确定的贫困户之一。黄岩村位于赵壁乡北部,界李公路沿村而过,全村共有735户,1682口人,贫困人口有570人。以前的黄岩村,和许多农村一样,留在村里的很多人都是老人和妇女。村里没有其他产业,留守妇女除了看孩子种地就再没其他的事可做,经济来源就更谈不上了。

  2015年,仿真花的到来打破了黄岩村固有的生活模式。“让每一个有劳动能力的贫困群众都能就近就业,都能稳定脱贫。”昔阳县委、县政府本着这一原则,选择了仿真花这个制作无污染、占用土地少,可复制、易推广、见效快,市场前景可观,可就地消化农村富余劳动力,让贫困群众在家里靠双手就可赚钱的扶贫产业项目。

  黄岩村妇联主席赵红梅是村里引进仿真花产业的头一人,她找到了心灵手巧的眭兰文,俩人一拍即合,从此,眭兰文便与仿真花结缘了。从2015年开始,眭兰文开始学习仿真花制作,通过刻苦的学习,眭兰文不仅学会了制作仿真花,还琢磨出了一套自己的插花方式。一天做三百多朵仿真花,可以收入近30元。眭兰文利用自己的闲暇时间,半年就能挣到5000多元。村里的其他妇女纷纷效仿。

  仿真花厂的服务也非常周到,原材料是厂里人直接送到村里,做好后又有专人收购。每月的20号,村民们就按时收到自己的工资。目前昔阳县已建立10个仿真花代办点,培训工人达2000多人次,完成订单交货200万支,合格率达99%以上,预计今年年内,可辐射带动全县3000贫困人口,增加收入1500万元以上。仿真花真正成为了群众的致富花。

  上世纪60年代,面对“七沟八梁一面坡”的艰苦环境,大寨人孕育出了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埋头苦干的大寨精神。五十多年后的今天,同样在这片土地上,昔阳县以习近平总书记系列讲话精神为指引,贯彻落实省市产业扶贫会议精神,在县委和县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坚持立足昔阳特色资源,将产业扶贫作为脱贫增收的重要抓手,引龙头、育主体、补短板、促攻坚、创新产业模式,以人民生活福祉的最大化为奋斗目标,走出了一条全面脱贫、全民脱贫的康庄大道。


来源:中国三农观察网

 


文字友情链接
时代中国 公道网 三农电视台 新讯网
图片友情连接
关于我们 - 广告服务 - 联系方式 - 版权声明 - 会员须知 - 免责声明 - 人员查询 - 本网招聘

未经书面授权禁止转载 截图 复制或建立镜像

京ICP备12039657号-6 公安网备 1101053583 国新办证 (2000)78号

《三农观察》常年法律顾问 北京市一法律师事务所 主任律师 韩洪

《三农观察》在线投稿 邮箱:420189796@qq.com < a href="http://wpa.qq.com/msgrd?v=3&uin=420189796&site=qq&menu=yes">意见反馈

京ICP备12039657号-6 网络视听许可证(京)字第17062号 增值经营许可证:京B2一2021208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