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新闻热线   010-52856660 人员查询 加入收藏 返回首页

甘肃灵台:盘活劳务产业不再“等着别人送小康”


时间:2019-05-24  来源:中国三农观察网 点击:
中国三农观察网讯:春节刚过,家住甘肃省灵台县什字镇李家庄村的白能女就接到一份用工通知。同村的劳务经纪人杨玲琴捎话给她,“开春了,镇上的齐翔公司要找人干活,你要不要报名?”

 

  有活干,有收入,让白能女心里踏实了不少。她今年57岁,家里有3个孩子。2015年,因为一场车祸,其丈夫腰椎粉碎性骨折,丧失了劳动能力。维持一家人生活的重担便压在了白能女身上。

  一开始,白能女想过外出务工,但老伴瘫在床上,家中里里外外都离不了人。虽然村里将他们一家列为建档立卡贫困户,又为读大学的儿子减免了学费和生活费,但“顶梁柱”塌了,一家的日子还是过得紧巴巴。老伴总是对着墙叹气,觉得是自己拖累了家人。好强的白能女只好一边照顾病人,一边寻找挣钱的门路。

  “家里就那么几亩地,我本身也没啥文化,到头来就是凑合着过。”回想之前的苦日子,白能女的眼眶红了。

  白能女一家所在的灵台县是六盘山特困片区县,总人口23.18万人,其中农业人口占90%以上,工业经济薄弱,贫困发生率高,脱贫难度大。因而,大多灵台人都会选择外出务工,可像白能女这样,有着务工需求却又“分身乏术”的农村剩余劳动力仍是脱贫路上的“困难户”。

  当地政府捕捉到了群众需求,提出推动农村劳动力由以县域外为主向县域内外并重发展、由以精壮劳力为重点向农村留守群众特别是贫困劳动力覆盖的发展思路。抓住如何“输转”这个关键点,探索劳务产业转型升级新模式,成为灵台县脱贫摘帽的重中之重。

  摸底调研是实施工作的第一步。2018年年初,灵台县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联动13个乡(镇)开展走访工作,摸清了186个行政村的农村劳动力数量、结构、文化程度和技能特长,详细掌握了他们的培训需求、就业意向以及家庭特殊情况等信息。

  与此同时,走访企业了解测算县域内企业和项目建设用工情况,建立农村贫困劳动力和用工单位的供需信息数据库。

  “像白能女这样,希望就近务工的贫困劳动力有4352人。但企业,尤其是一些招商引资企业,同样存在招不到人的现状。”工作人员闫志龙介绍说。

  “群众务工找不到活,企业用工招不到人”,问题被摆到了“台面”上。此时,突出政策设计,发挥基层组织的作用成为值得一试的“解药”。

  很快,灵台县建立起了覆盖县、乡、村的三级劳务输转组织网络和输转吸纳劳动力就业激励机制,并确定县、乡(镇)党委副书记担任劳务产业发展的“责任人”,走出了“党组织+劳务公司+企业+贫困户”的劳务输出新路子。当地人社部门也牵头搭建起“灵台智慧劳务”信息管理平台,通过县门户网站、电视台、微信群以及App发布用工务工信息。

  有了政策支持驱动和基层组织协调服务,以乡镇为单位的劳务产业党总支,以村为单位的劳务产业党支部纷纷成立,为农村群众“量身定制”了政策咨询、岗位信息、技能培训、劳务对接、权益维护等事前、事中、事后服务。

  一下子,灵台县的劳务产业就被盘活了。短短一年间,建起了14个劳务党组织,成立了26家劳务公司,发展了122名农村劳务经纪人和186名村级劳务信息员。

  前来通知白能女上班的杨玲琴就是一名农村劳务经纪人。2018年,她先后帮助周边五六个村的40多个村民找到了工作。“就近务工,让我们这些留守人员有事干。不仅腰包鼓了,在家里的地位也上升了,整个村‘靠着墙根晒太阳,等着别人送小康’的现象也明显少了。”杨玲琴细数着眼前的变化。

  除此之外,作为劳务党组织与企业之间的桥梁纽带,劳务公司和劳务经济人也要提升劳务输转的可用度、可靠度和可信度,既要注重劳动力职业技能的提升、劳务输转过程管理和绩效考核,杜绝“出工不出活”现象;又要对劳务人员的报酬发放、劳务纠纷调处、意外事故处置等做出明确规定,让贫困劳动力吃下“定心丸”。

  “通过有组织地开展劳务就地就近输转,2018年,有3859名贫困户在县内就业,人均月收入在1540元以上。”闫志龙拿出了一组实打实的数据。

  不养懒人,不养闲人,助推了脱贫攻坚。2018年底,通过自评,灵台县综合贫困发生率、贫困村退出比例、群众认可度3项指标均达到贫困县退出标准。

  当地企业也在充足劳动力的保障下稳步发展。甘肃齐翔农业科技有限公司在劳务党组织的帮助下,顺利解决了和本地群众语言沟通不便、招工困难、劳动力素质不高等问题,在什字镇建起了2000多亩的有机苹果示范园和旅游采摘园,成为平凉市的农业产业化重点龙头企业。

  “除了果园,原本内生动力不足的养殖业、蔬菜业也走向规模化、标准化、品牌化,有效缓解了农村土地弃耕、撂荒等问题,实现了农民增收与企业增效‘双赢’。”什字镇劳务党总支书记马文瑞告诉记者。

  而白能女就是实实在在的受益者。2018年,通过在家门口务工,她挣了将近1万元。新一年,她觉得自己还能挣更多,实现挣钱顾家两不误。


来源:中国三农观察网

 


文字友情链接
时代中国 公道网 三农电视台 新讯网
图片友情连接
关于我们 - 广告服务 - 联系方式 - 版权声明 - 会员须知 - 免责声明 - 人员查询 - 本网招聘

未经书面授权禁止转载 截图 复制或建立镜像

京ICP备12039657号-6 公安网备 1101053583 国新办证 (2000)78号

《三农观察》常年法律顾问 北京市一法律师事务所 主任律师 韩洪

《三农观察》在线投稿 邮箱:420189796@qq.com < a href="http://wpa.qq.com/msgrd?v=3&uin=420189796&site=qq&menu=yes">意见反馈

京ICP备12039657号-6 网络视听许可证(京)字第17062号 增值经营许可证:京B2一2021208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