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三农观察网讯:通畅的水泥路直达达茂旗小文公乡大井新村,黄墙红顶,路灯广场一应俱全,鸟鸣鸡叫此起彼伏,养殖户吴改林悠闲地看着院中啄食的芦花鸡,轻轻地哼着小曲……“今年我们在帮扶单位的帮助下搞起了芦花鸡养殖,6月份我们每户领到了37只芦花鸡,短短几个月的养殖,目前已经出栏了20多只,加上卖鸡蛋纯收入3000多元。其余的芦花鸡留着明年扩大养殖。”
小文公乡大井新村属于自建新房,村民自筹1.8万元,政府补贴4万元。住上新房的农民,心里谋划的就是能生活的更好一些。经过村委会与结对帮扶单位的协商,由帮扶单位包头市公安局交通管理支队、中国移动包头分公司共同出资16.8万元购买了9800只芦花鸡苗,做好防疫后发放给贫困户养殖,每户发放37只。
今年70多岁的黄明亮老人开始持反对意见不同意养殖芦花鸡,认为养鸡利润小、防疫工作麻烦等,经过村委会耐心细致地解释,最后才抱着试一试的态度搞起了芦花鸡养殖。几个月下来,老人才后悔自己养得少了。“现在子女们都在外地,我一个人种地也干不动了,养鸡也不累,每天能收十几个鸡蛋,几个月下来已经卖了100多斤鸡蛋,出栏了20只鸡,几千元的收入完全够我的日常生活开销了。”老人激动地说。
“芦花鸡的经济价值比较高,和其它的鸡相比营养价值也高,而且抗病能力比较强,产蛋率也比较高。最主要的是它非常符合我们村的实际,目前在村的大都是老年人,他们在自家的院子里就能养,也不累。现在村民们都可高兴了。”小文公乡大井新村支部书记郑留旺说。
因为今年是首次尝试养殖,养殖规模相对较小。在驻村干部和结对帮扶单位的帮助下,村民们芦花鸡很快就顺利出栏了。尝到甜头的农民如今都想着明年扩大养殖规模,乡干部和村干部也在研究将芦花鸡打造成为“文公乡情”系列特色品牌。
“以往的扶贫就是上面干部到村修桥铺路,给贫困户送些米面油和几百元的慰问款,一吃一花就没了。如今的精准扶贫,就是单位、干部‘一对一’地包村包户,寻找致富门路,帮助贫困户发展实打实的产业,为贫困户注入新的造血功能。”郑留旺说。
实行精准扶贫,政府重点是搭建平台,在“精”上下功夫,在“准”上做文章,坚持“宜种则种、宜养则养、宜游则游”,同步发展新村特色产业,形成以新村带产业,以产业促新村的良好局面。据了解,今年达茂旗协调帮扶单位、帮扶企业20多家,落实各级各类帮扶项目资金7560多万元。产业脱贫方面,结合达茂旗实际,研究制订全旗种养业扶持到户实施方案,引导和激励贫困户因地制宜发展特色产业。落实项目资金88万元,依托11个扶贫龙头企业和合作社,与贫困户签订了带动辐射协议,发展农畜产品加工业,使贫困户获得稳定收益。
来源:中国三农观察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