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新闻热线   010-52856660 人员查询 加入收藏 返回首页

绿肥秸秆同还田 培肥地力效果佳


时间:2020-04-17  来源:未知 点击:

 

  4月9至10日,省农科院土肥所和省土肥总站联合主办的第三届安徽省绿肥植物学术论坛暨现场观摩会在池州市贵池区举行。记者从会上了解到,近10年来,我省加快绿肥新品种与“绿肥+秸秆协同还田”等新技术推广应用,累计为农户新增纯收益9.8亿多元。

  绿肥种植面积回升

  在贵池区秋江街道梅里社区,与会人员参观了信芳家庭农场的150亩连片紫云英。

  “紫云英已经开花,但还没到盛花期。听省农科院土肥所专家说,到了盛花期再将它翻压到田里,效果才好。 ”信芳家庭农场负责人程增信告诉记者,他的家庭农场共有400农田,种植模式为“一稻一麦”,去年水稻收割后,没有全部种小麦,首次种了150亩紫云英,目的是培肥地力。一年红花草,三年地脚好;绿肥种三年,薄土变良田。这些农谚道出了绿肥种植的优势。紫云英又叫红花草,是一年生豆科作物,也是稻田冬养的重要绿肥。种好紫云英是培肥地力、提高稻谷产量和改善品质的重要手段。

  “紫云英翻压后可以直接供给土壤养分,能提高土壤有机质含量,减少氮肥用量,还能减少土壤板结,改良土壤结构,活化土壤微量元素及微生物。”省土肥总站副站长余忠介绍,种紫云英当肥料,每亩可减施化肥30%左右,同时稻谷单产还能增加30至40公斤,更重要的是,用绿肥种的水稻,稻米品质更好。

  据了解,我省紫云英种植面积在上世纪80年代曾达到1500多万亩,但到90年代末减至80万亩左右,近两年逐渐恢复到200多万亩。 “随着人们对优质农产品、良好生态环境提出更高的要求,减少化肥投入,增加土壤有机物料投入,已势在必行。”余忠表示,近年来,在“绿色兴农”政策推动和有机肥替代化肥试点项目带动下,全省绿肥种植面呈现积逐年回升的良好态势。“紫云英+秸秆”协同还田

  “我们的绿肥利用团队自上世纪六十年代起,长期从事绿肥相关领域的研究、应用和示范推广。”省农科院土肥所所长张其安表示,上世纪九十年代他们提出的 “全素平衡施肥”、“以小肥换大肥”、“以磷增氮”、“以钾促氮”等理念和技术,有力推动了安徽绿肥的推广应用。

  2008年以来,依托“养分循环与资源环境安徽省重点实验室”,省农科院土肥所科研人员在绿肥作物种质资源创新、优质高产紫云英品种选育、绿肥高效利用、绿肥高产留种上做了大量研究,并在国内首创了双季稻区“紫云英+晚稻秸秆”协同还田技术模式。

  “水稻收割时留茬高度可在30—40厘米,割稻就省力了。待紫云英处于盛花期,将它们一同翻压到田里。紫云英与水稻秸秆协同还田,不仅解决了秸秆还田的难题,而且增强了绿肥氮和秸秆碳的养分供应和培肥协同性,促进土壤高效培肥。 ”省农科院土肥所副所长武际说,其间的原理就是碳氮共济,水稻秸秆的碳氮比为60∶1左右,当秸秆进入土壤时,会暂时消耗大量土壤氮素,影响水稻的氮素供应。而紫云英鲜草的碳氮比在15—20∶1,采用稻草和绿肥混合翻压还田,可以将混合物的碳氮比平衡至30—35∶1,有利于促进紫云英和秸秆的腐解。同时,稻草的分解可为紫云英固氮提供能源物质。

  选准品种很重要

  种植紫云英,技术要求并不高,但选准品种很重要。

  据了解,近年来,省农科院土肥所选育了皖紫1号、皖苕4号等优质高产绿肥新品种。“皖紫1号”主要特征为早熟,盛花期4月上旬,表现为鲜草高产,且具有一定的耐湿性,适用于茬口紧张的 “双季稻+紫云英还田”、“再生稻+紫云英还田”模式。“皖苕4号”主要特征为生物量大,生育期长,具有显著的种子产量优势,适宜于江淮中南部及沿江单季稻区种植利用。

  此外,种植紫云英,要特别注意排涝降渍。因为紫云英喜湿润,忌渍水。专家提醒农户,应开好 “三沟”(横沟、竖沟和边沟),做到沟沟相通,达到雨停田干。

  在大力推广“紫云英+秸秆”协同还田技术的同时,省农科院土肥所还充分发挥紫云英肥田、蜜源、食用等多功能特性,构建了“菜用+翻压”和“蜂蜜+留种”两种紫云英高效利用模式。 “紫云英种子田,可亩产种子40—50公斤,按目前市场售价 10元/公斤计算,亩产值400—500元,效益还不错。 ”张其安说。(冯长福)


来源:未知

 


文字友情链接
时代中国 公道网 三农电视台 新讯网
图片友情连接
关于我们 - 广告服务 - 联系方式 - 版权声明 - 会员须知 - 免责声明 - 人员查询 - 本网招聘

未经书面授权禁止转载 截图 复制或建立镜像

京ICP备12039657号-6 公安网备 1101053583 国新办证 (2000)78号

《三农观察》常年法律顾问 北京市一法律师事务所 主任律师 韩洪

《三农观察》在线投稿 邮箱:420189796@qq.com < a href="http://wpa.qq.com/msgrd?v=3&uin=420189796&site=qq&menu=yes">意见反馈

京ICP备12039657号-6 网络视听许可证(京)字第17062号 增值经营许可证:京B2一2021208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