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新闻热线   010-52856660 人员查询 加入收藏 返回首页

湖南张家界利用“仿生态”技术救护繁育娃娃鱼


时间:2019-04-20  来源:网络 点击:

 中国三农观察网:春风吹皱了张家界宝峰湖的一池春水,湖南省大鲵救护中心“生态溪”中的娃娃鱼悄悄爬出人工洞穴觅食,懒散地踱步。这样的安逸场景,和这些“野生精灵”在天然溪流中的生活别无二致。

  娃娃鱼学名为“大鲵”,其在地球上活动的历史可追溯到约3.5亿年前,有“活化石”之称。拥有世界自然遗产地武陵源的张家界,溪河纵横,森林密布,洞穴众多,是大鲵生存繁殖得天独厚的“自然天堂”。

  为了救护野外发现的娃娃鱼,保护生物多样性,湖南省大鲵救护中心的科研人员仔细研究野生娃娃鱼的生活习性,利用“仿生态”技术救护繁育娃娃鱼。

  湖南张家界大鲵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处资源环境保护科科长邓智勇介绍,“生态溪”占地600多平方米,模拟天然形成的溪流和洞穴环境,源头活水是宝峰湖下泄的溪水,饵料鱼也是当地鱼种。

  “娃娃鱼生活在这里,能够保持‘野性’。”驯养繁殖操作人员刑全胜说,他每天24小时在“生态溪”的岸边巡视、观察、记录,当起了“娃娃鱼奶爸”。

  记者从湖南省大鲵救护中心了解到,娃娃鱼“仿生态”繁育方法和溪池建设获得了两项国家专利,并于2013年11月通过了湖南省科学技术厅组织的科技成果鉴定。

  成果鉴定显示,这项技术具有创造性和先进性,厘清了大鲵栖息地的环境参数,并掌握了大鲵自然繁殖配对的基本规律。相对于人工驯养繁殖,具有操作简单、对种鱼无损伤、适合大面积推广等优势和特点。

  目前,“生态溪”中的娃娃鱼有120多尾,均是体格健壮的成年种鱼,生育能力很强,雌鱼每次产卵100—2000粒,出苗率可达90%以上。

  “每年孵化的鱼苗有12000多尾,这个数量可以保障娃娃鱼的野外增殖放流和科研所需。”邓智勇说。

  湖南张家界大鲵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已连续18年组织开展大鲵及其他水生生物增殖放流活动,累计增殖放流大鲵数量超过2万尾。放流的大鲵表皮下被植入芯片,作为放流大鲵的“身份证”,记录了大鲵的性别、年龄、体重、产地等信息,同时建立基因档案,有利于后续增殖放流效果评估,并保证野生大鲵种群的基因纯度。

  科考调查数据显示,张家界地区的大鲵野生资源由2008年的2000尾左右,增加到2013年的1万尾左右,呈稳定增长态势。


来源:网络

 


文字友情链接
时代中国 公道网 三农电视台 新讯网
图片友情连接
关于我们 - 广告服务 - 联系方式 - 版权声明 - 会员须知 - 免责声明 - 人员查询 - 本网招聘

未经书面授权禁止转载 截图 复制或建立镜像

京ICP备12039657号-6 公安网备 1101053583 国新办证 (2000)78号

《三农观察》常年法律顾问 北京市一法律师事务所 主任律师 韩洪

《三农观察》在线投稿 邮箱:420189796@qq.com < a href="http://wpa.qq.com/msgrd?v=3&uin=420189796&site=qq&menu=yes">意见反馈

京ICP备12039657号-6 网络视听许可证(京)字第17062号 增值经营许可证:京B2一2021208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