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国三农观察网讯: 从粗放发展、遍地开花,到规范运行、注重环保和技术的产业链高端发展,近年来,交城县在新型肥料产业发展中闯出了新路,迎来新的发展期。
资源优势富集,奠定转型基础
交城县化肥产业起步于70年代初期。进入新世纪以来,以民营企业为代表的新型化肥企业,依托本县丰富的煤炭和碳酸钙资源,立足技术改造和技术创新,拉长产业链,优化产品结构,推进节能降耗,提高研发能力和装备水平,产业规模迅速扩大,经过20多年发展,初步形成了集研发、生产和出口功能为一体的循环经济产业集聚区。截止2018年,全县复合肥企业35户,全行业企业总资产70亿元,新型肥料产能达200万吨。
目前,全行业国内外销售网点达2000个,其中硝酸铵钙、硝酸钙产品国内市场份额占到80%,钙肥国内市场占有率75-80%。在对外出口方面,硝酸铵钙、硝酸钙、硝酸镁等25种主导产品远销澳大利亚、加拿大、智利、日本、韩国等地。2018年,全年化工出口总额7.33亿元,占全县出口总额8.13亿元的90.2%。
政策效应凸显,企业加速转型
近年来,交城县始终把新型肥料产业作为转型升级的重点工作。该县出台了《关于加快复合肥产业发展指导意见》,从产业规划、培育龙头、技术创新、市场开拓等方面推进产业的转型升级;制定了《关于交城县2017年深化转型综改的实施意见》,明确了新型产业发展的重点和政策措施,为推动新型肥料产业转型升级形成了上下联动、合力推进的工作机制。随着各项扶持政策的落实,新型肥料产业转型升级步伐明显加快。
此外,围绕“专、精、特、新”产品和生产工艺技术的创新,一大批龙头企业加大技术研发力度,实现了关键技术的重大突破。自2014年以来,全行业在技术研发和技术创新方面的资金投入达2.27亿元,年均技术研发投入占到行业销售收入的11%。
搭建人才高地,引领技术创新
“引进人才既要‘一见钟情’,又要‘日久生情’,不断抢占新型肥料产业技术的制高点得益于交城县打造人才高地的决心和魄力。”交城县县委副书记、县长张潞萍如是说。
近年来,为最大限度发挥对创新人才的“磁吸力”,交城县在人才政策上真金白银投入。在人才引进方面,出台了《交城县人才创新工程实施意见》《交城县引进高层次人才实施方案》,引进和培育行业领军优秀人才,推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对新型肥料产业人才集聚提供了强大的政策支撑。在人才培育上,搭建了创新平台,为人才培养提供创新环境,塑造浓厚的人才培养氛围。通过实施校企合作引技引智,成立“博士后工作站”,采取授权培养、过程指导培养、岗位轮换培养、理论和现场培训培养等形式,提高了企业创新型人才的凝聚力和吸引力,企业员工整体素质明显提升。
数据显示,全县化工行业从业人员中大专以上专业技术人员1565人,占从业人员的41%,企业管理层中高级技术人员526人,聘请国家级专家博士生导师3人,高级技术职称的专业人员50人,从事对外贸易的专业人员800人,其他技术熟练工人2410人,初步构筑起以“老、中、青”三代企业家和高端技术人才为核心的人才体系。目前,全行业拥有专利技术25项,人才的集聚也催生了科技创新的“核聚变”效应。
构建开放格局,推动品牌建设
在新型肥料产业的发展中,交城县充分利用产学研合作单位等“外脑”的人才与技术优势,不断提高企业技术创新的能力。金兰化工分别与山西农大资源环境学院、山西省化工设计院签订了《产学研合作协议》,加快了科技成果的转化;华鑫肥业股份有限公司利用集团公司剩余焦炉煤气生产了18万吨/年合成氨装置、60万吨硝基复合肥装置;山西润锦化工有限公司利用美锦能源股份有限公司焦炉煤气生产了18万吨/年合成氨装置、30万吨尿素装置、1.5一立方LNG装置等,在省内处于领先地位。
目前,交城县新型肥料企业共创立了“CEM”“IK”“乾冠”“亮彩”“三喜”“凯雄”“沃植素”等36个注册商标,其中山西省著名商标4件。
一批批知名品牌的崛起,在打造新型肥料产业高质量发展集群的同时,不断释放着交城县新型肥料产业转型发展的活力,一匹“黑马”正大踏步而来。
来源:中国三农观察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