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村集体经济为零的贫困村,到村集体年入百万元的富裕村,靠着种植土豆、发展深加工产业,界首市陶庙镇赵庄村实现了华丽“变身”。4月20日下午,记者跟随“皖美”安徽全媒体采访团来到该村,探寻小土豆变成“金疙瘩”的奥秘。
“2012年,我们村开始试种土豆,当时只有十几亩,村干部带头种。”该村书记赵子银回忆说,当时村民都抱着看热闹的心态,“这咋能弄成哩!”“成天不干正事!”……村民的“冷言冷语”并没有动摇村干部们依托产业发展带动村民致富的决心,“当年种出来的土豆收入就有七八千元,超过了小麦玉米的收入。”
看到能挣钱,村民也相信了“种土豆能致富”的说法。从2013 年开始,该村种土豆的人逐渐多了起来。村里就邀请土专家、技术推广中心专家或教授,多次为干群举办各类培训班。“当年全村土豆种植面积就达到了1000多亩。”赵子银说。
然而,赵庄村发展土豆种植并非一帆风顺。2017年,由于市场不景气,种出来的土豆2毛钱一斤都卖不出去。“当时老百姓急坏了,我们村干部也心里发愁,后来开会一合计,还得做深产业链,才能抵御市场风险。”该村利用项目资金与企业合作,上线了2000多万元的土豆粉丝加工设备和冷库。成熟的生产线和仓储,一举解决了土豆附加值不高的问题。
2019年,乘着“三变改革”的春风,该村决定扩大种植面积,大力推进土地流转。“我们成立了股份经济联合社,还给全村3598人每人分配了1股,每股1131.84元,按年分红。”赵子银介绍,为给村民增加分红收入,他们还与宁国市亿农生态农业发展有限公司开展技术合作,投资500万元建设了100万棒香菇种植基地,“企业保障每棒香菇不少于1元的基础收益,超过部分村与企业按7:3的利润分成。”他说,去年底该村集体经济收入达到了100万元。
产业发展也让村民钱包鼓了起来。“除了分红和流转土地的收入,我每天还能到种植大棚来上班。”村民赵影对记者说,她每个月的收入在3000元左右。按照合作社制定的考核标准,如果一个月上满25天班以上,还能获得全勤奖。“现在在家门口就能打工挣钱,也能照顾老人孩子,好得很哩!”
在村里大力发展土豆种植的基础上,该村村民也纷纷流转土地种土豆。“现在全村有70个合作社,总种植面积达3000多亩,村里为此注册了‘赵土豆’品牌商标。”赵子银告诉记者,目前土豆产业带动该村乃至临近村庄共计500人多实现就业,户均年增收3000多元。“下一步我们准备在种植土豆的基础上,扩大香菇套种面积。”他说,该村已和上海的企业谈妥,即将上线香菇深加工生产线,推进传统种植业向纵深发展。
“赵庄村通过‘三变’改革,大力推进土豆、香菇等产业发展,已经成为全镇样板。”该镇党委书记刘颂阳表示,全镇计划以赵庄村为龙头,带动周边六个村抱团发展产业,“让更多老百姓看到、享受到产业发展红利,为乡村振兴打下坚实基础。”(王逸群)
来源:中国三农观察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