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新闻热线   010-52856660 人员查询 加入收藏 返回首页

黑木耳让乡亲们回来了


时间:2019-07-03  来源:中国三农观察网 点击:

拉上几车家乡的黑木耳走南闯北,挨家挨户打听价格,售出后换回一沓辛苦钱,这是吉林省蛟河市黄松甸镇黑木耳生意人过去的生活面貌。如今,这些在外闯荡的村民们回来了,吸引他们的,仍是这家乡的黑木耳。

  黑木耳里究竟藏着啥奥秘?

“以前想在乡里卖却没交易市场,谁能想到现在这么火。”黄松甸镇黑木耳大市场经纪人赵海波说。前几年黄松甸没有交易市场,乡亲们只能把黑木耳运到外地去卖,2004年听说家乡有了食用菌批发大市场,赵海波毫不犹豫做了决定:“回乡自己干!”

  “有市场,家乡的木耳品质这么好,还怕个啥啊?”从给别人打工到有了自家员工;从拉3000多斤的小车到拥有拉1万斤的货车;从100多个客源到有了1000多个客户,家乡的黑木耳让赵海波的生活变了样。如今,一年能卖出40多万斤,赵海波成了黑木耳大市场里的名人。但他明白,确保黑木耳优良品质才是根本。

  因地制宜是保证黄松甸黑木耳优质的制胜法宝。三合村的招数是“一坑一袋放在外”,伟光村的套路是“养活木耳吊起来”,虽然办法各异,但成千上万朵木耳都在木屑段上生根发芽,长出的黑木耳以其“小、黑、厚、硬、脆、纯”的特色令外地人赞不绝口。伟光村党支部书记吴志孝告诉记者,个头大的黑木耳能卖到50元一斤,平均每个木屑段能净赚一元钱,一年赚个10多万元不是问题。

  黑木耳产量噌噌往上涨,为何还不愁卖?

  老吴说,伟光村最初只有10多户种木耳,现在已有500多户菌农。全镇几乎100%的村屯都在从事食用菌生产。已建成的“中国黄松甸食用菌大市场”吸纳黑木耳产品经销商1000余户,年交易量达3万吨,交易额达20余亿元。眼看着收入增加,黑木耳种植量也随之不断扩大。产量越来越大,万一积压了怎么办?

  “每天都有订单,根本不愁卖,最高峰时一天能有15000单。”森百味食品有限公司总经理张国宏说。这位普通的农村小伙借助电商平台让黑木耳飞向了全国。

  如今,当地种植的木耳有三分之一在网上营销,“黄松甸黑木耳”转眼间成了“网红”。

  初中毕业后辍学的张国宏曾在外地“倒腾”多年土特产,他寻思:既然家乡黑木耳品质好,为何不在网上试试?2004年,张国宏回到黄松甸镇开始创业。

  网购新模式掀起了一场黑木耳风暴。2018年仅“双十一”当天的销售额就突破了100万元,全年销售额超过5000万元。越来越多村民加入黑木耳产业的队伍中。

  “来这儿之前我就是名普通采摘工,现在还当上了部门经理,是家乡的木耳让我的生活变了样。”森百味食品有限公司工作人员李源说。

  黑木耳让小镇火了起来。如今,当地人不走了,外出打工的人回来了,大学生毕业后义无反顾回到了家乡,外地客商们一来就待几个月。

  赵海波告诉记者,打算将来再做些深加工,“木耳砖”也好,“即食黑木耳”也罢,目标就是不断提高家乡黑木耳的附加值。

  “木耳生长需要周期,人也需要沉淀。如果再选择一次的话,还是要回来。”赵海波说。(记者张楠 徐子恒)

 
 
(责编:李思玥(实习生)、谢龙)
人民日报客户端下载手机人民网人民视频客户端下载


来源:中国三农观察网

 


文字友情链接
时代中国 公道网 三农电视台 新讯网
图片友情连接
关于我们 - 广告服务 - 联系方式 - 版权声明 - 会员须知 - 免责声明 - 人员查询 - 本网招聘

未经书面授权禁止转载 截图 复制或建立镜像

京ICP备12039657号-6 公安网备 1101053583 国新办证 (2000)78号

《三农观察》常年法律顾问 北京市一法律师事务所 主任律师 韩洪

《三农观察》在线投稿 邮箱:420189796@qq.com < a href="http://wpa.qq.com/msgrd?v=3&uin=420189796&site=qq&menu=yes">意见反馈

京ICP备12039657号-6 网络视听许可证(京)字第17062号 增值经营许可证:京B2一2021208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