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国三农观察网讯:占地面积约770亩,周长约3400米的城西卧牛山山体公园开建。该公园设计定位为山体生态修复,融合生态“海绵城市”理念,改善人居环境和城市功能。与此同时,城东五山公园继去年完成并开放一期广山公园区域后,加紧推进二期工程。
多年来,徐州牢固树立和深入贯彻新发展理念,立足生态文明建设,大力推进转型发展,从“百年煤城”到“一城青山半城湖”,从老工业基地到产业科技创新中心、先进制造业基地、现代服务业高地,向着区域性中心城市目标奋力迈进,树立了转型发展的标杆。经济社会绿色化程度不断提高,发展的平衡性、包容性和可持续性进一步增强……绿色徐州在越来越广阔的平台上得到认可。
绿色坐标 展示城市丰富内涵
蓝天白云、湖水清澈、水草丰茂、群鸟栖息……五一小长假,贾汪区潘安湖湿地公园的美景吸引了众多游客。据市文旅部门统计,五一期间,全市20家4A以上景区共接待访客164.8万人次,比去年增长42.9%。其中,潘安湖景区主岛旅游接待人次同比增长362%,收入同比增长80%,均创历史新高。
难以想象,几年前这里还是荒凉的采煤塌陷地,“黑、脏、乱”是它的真实面孔。从“坑洼破败”到“一潭碧水”,贾汪坚守了9年。“贾汪之变”正是徐州的缩影。
作为江苏唯一的老工业基地和资源枯竭型城市,徐州通过生态修复,变废为宝、化腐朽为神奇,一大批生态修复项目已经成为了矿山、塌陷地生态治理的样板工程,将“生态包袱”转变为“绿色资源”。
建设生态绿色城市,非一日之功,需要有全局性的思路和系统性的步骤。公共绿地能吸纳周边区域雨水,道路广场有足够渗滞能力,公共建筑项目成为“海绵体”……在徐州,每建一条道路,每建一座建筑,每引进一个项目,都要服从于生态理念和绿色规划。
“建设绿色城市,绝不是简单地栽几棵树、建几座污水处理厂,而是着眼城市绿色发展的系统工程。”市住建局相关负责人表示,只有守住城市“绿线”,才能让城市持续健康发展。如今,街头绿地、湿地湖河、海绵公园、绿色建筑等一个个绿色地标不断出现。
“生态兴则文明兴”。早上拎着垃圾出门,将其扔入分类垃圾桶;扫码打开一辆公共自行车,骑行到公交站台再换乘公共交通;周末到城市绿道跑跑步、带孩子去公园里撒撒野……这样的绿色低碳生活方式,已成为许多徐州市民的生活常态。
以满足人民美好生活需要为导向,我市坚持让市民在绿色生态中享受生活,在绿色环境中快乐工作;在全社会引领形成绿色生产生活方式,共同营造宜业宜居环境,不断提升城市经济、社会和自然系统的可持续发展能级。
联合国副秘书长、人居署执行主任麦慕娜·莫哈德·谢里夫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中国徐州这座拥有大量人口的老工业城市在过去20年里成功实现了生态转型,有效修复生态,打造了宜居的环境,荣获2018年联合国人居奖实至名归,徐州经验将在国际推广。
经济绿色化
转型发展的必然选择
作为老工业基地和江苏唯一煤炭产地,我市是全省唯一同时承担钢铁、煤炭两大行业去产能任务的地区。“十三五”期间,我市需退出粗钢产能250万吨,煤炭产能1062万吨,压力较大。截至目前,我市已全面完成煤炭去产能任务。
在钢铁产业结构调整中,铜山区利国镇全镇被砍去三分之一的经济体量,剩余的钢铁企业面临新一轮兼并重组和整顿提升。在这样的背景下,该镇确立一个崭新目标:“力争5年再造一个新利国!”
这个底气何来?路径何在?该镇党委负责人介绍,唯有解放思想,贯彻新发展理念,走绿色发展之路,一方面将原有大型钢铁企业进行兼并重组,开发H型钢、优特钢等高端产品,一方面积极发展装备制造、装配式建材、现代物流和生态旅游等新产业。目前,荣阳钢铁拆除了铁炉,准备发展生态旅游和养老服务业。龙远钢铁则把目光投向了商贸业,准备利用现有土地建设商业综合体。利国镇的产业转型之路已迈开了坚实的步伐。
铜山区发展改革与经济委负责人介绍,近年来,全区上下把生态文明建设摆在重要位置,绿色发展理念逐渐深入人心,大家普遍认识到保护生态环境就是保护生产力,改善生态环境就是发展生产力。去年该区共排查了“散乱污”企业3500余家,关闭取缔2200余家,同时着力推进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通用设备制造业、专用设备制造业、医药制造业应税销售收入分别增长30%以上。
在贾汪潘安湖一侧的金海科技园,占地1050亩、斥资27亿元新建的吉麦新能源汽车基地近日投建,设计年产各类新能源汽车5万辆。4月8日,工信部发布的《道路机动车辆生产企业及产品(第318批)》文件,吉麦新能源汽车项目正式获得汽车生产准入资质。这是淮海经济区第一个乘用车生产牌照,将建成为淮海经济区最大的新能源汽车整车生产基地。近年来,贾汪区围绕“资源枯竭城市转型发展”积极探索,生态修复再造取得明显突破,产业层次实现明显提升,城乡面貌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多项经济指标居于徐州市前列。
市发改委规划处人士告诉记者,近年来,我市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坚决推进煤炭、钢铁、水泥等行业去产能,把高新技术产业、战略性新兴产业和“四新经济”作为产业发展主攻方向,全市已经形成完备的绿色产业体系和园区体系,至去年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占比36.5%,废弃资源综合利用业产值达2.25亿美元。
为对接南北地区、呼应国家战略,近年我市围绕加快展开参与江淮生态大走廊建设工作布局,制订了相关规划,提出构建“两轴、两湖、多片区、多点”组成的“2+2+10+20”生态空间结构形态,即以京杭运河、黄河故道为“两轴”,微山湖、骆马湖为“两湖”,10个生态特色片区,20个生态敏感点横贯东西、有机衔接,着力打造生态走廊、综合交通走廊、绿色低碳产业走廊、宜居新型城镇走廊、文化旅游走廊“五个走廊”。这一幅具有徐州特色的生态经济绿色发展的蓝图,已展现出我市推进绿色发展的美好未来。(樊海涛)
来源:中国三农观察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