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三农观察网:盛夏时节,沿着一条蜿蜒曲折的山路,来到位于大山深处的石台县横渡镇兰关村大宇坑组,两山一坞,少田薄地,零零散散的民居依山而建,错落有致地散落在小溪两畔。几处新建的小洋楼格外引人注目,拾阶而上,走进董义高家两层楼房,屋内装潢一新,生活设施齐全。董义高的妻子笑盈盈地说:“这些年来,多亏了党和政府各项精准扶贫政策,我家才走出贫困,这不,今年刚把三间歪歪倒倒的旧房子拆了,盖上这座新楼房。”
原来,二十几年前,家境贫困的董义高经人介绍,成为倒插门女婿来到这里,婚后育有两女。随着人口的增加和岁月的流逝,开支也如同水涨船高一样。孩子一天天长大,家里的老人年岁渐长,孩子要上学,妻子和岳母的身体也大不如从前,家里总是进账少开销大,作为家里顶梁柱的董义高,长年累月劳作,也累得腰椎间盘突出,原本不宽裕的家境,日子越来越捉襟见肘。就这样2014年,董义高家被纳入建档立卡的贫困户。
面对家中如此场景,摆脱贫困是董义高梦寐以求的愿望。在帮扶干部一次又一次上门走访,一遍又一遍宣传脱贫政策,因户施策精准制定脱贫计划后,他仿佛看到一盏明灯,照亮了前方的路。
“光伏发电、产业扶贫、教育扶贫、健康脱贫、生态护林员公益岗位、危房改造……这些扶贫好政策给了我家莫大资助,让我们看到生活希望。”董义高的妻子掰着手指头说。
光伏发电扶贫项目每年都能拿到1000多元的利润分红,3年就收回投入的本钱,光伏发电如同董义高家的“绿色银行”,以后每年都能获得一份固定收入。
董义高充分利用每人每年1500元的产业补贴,发展种养殖业。除了每年常规种植1.5亩的水稻、油菜,采上2亩的茶叶,保基本生活。他还在房前屋后空闲地和荒坡林地里,种植和抚育杉木、檀皮等经济林木30多亩。看着茁壮成长的树木,董义高妻子指着对面那片绿油油树林说:“这是我家又一个‘绿色银行’”。
在产业扶贫政策的扶持下,董义高辛勤劳作,家庭的光景一年强过一年,他干劲越来越足。2018年,他又结合危房改造2万元资金,将自家的三间破旧平房拆除,新建了一幢2层新式小洋楼,一家人欢欢喜喜搬进去过新年。
产业扶贫和危房改造等政策给予董义高家的是物质帮扶,在经济上日益充裕,而教育脱贫政策给予他家的是智力脱贫,让他们彻底摆脱贫困桎梏。每年3000元教育补助资金,保障两个女儿有学上。董义高妻子充满希望地说:“如今大女儿已大学毕业,出来工作,能挣钱了。小女儿高中毕业后马上也要上大学,苦日子到头了。”(江雪飞 李新运)
来源:中国三农观察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