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新闻热线   010-52856660 人员查询 加入收藏 返回首页

成都理工学子暑期“三下乡”重温峥嵘岁月聆听红色故事


时间:2021-09-10  来源:中国三农观察 点击:

学子们探访816工程

近日,成都理工大学商学院学子来到重庆市涪陵区白涛街道816核工洞,开展“重温红色记忆,传承红色基因”主题学习实践活动。

重温峥嵘岁月 聆听红色故事

八月的重庆,山雾缭绕,伴随着一路的期待,学子们来到了816核工洞。巨洞紧靠乌江,背靠武陵山,隐藏于崇山峻岭的金子山山体内。

816核工洞

刚进洞口,一股寒气袭来,吹走了大家奔波的疲惫。坐上电瓶车,解说员向大家介绍了洞体的创始背景以及时间。一路深入,我们参观了104核电厂、3楼反应堆、7楼仪表室、9楼中央控制室、103堆工排空室等建筑。

816核反应堆观察台

解说员告诉大家,眼前的“世界最大人工洞体”是上世纪六十年代,数万爱国青年响应国家号召从天南地北汇聚至此,历时18年才完成的时候,团队成员心中的震撼和崇敬之情无以言表。古有众志成城筑长城抵御外敌,今有甘于牺牲建核工洞备战备荒。18年峥嵘岁月,一代知识分子“立心”之路的见证,中国人民灵魂洗礼的纪念碑,它巍峨的站立在金子山下,乌江之滨,彰显着一个时代的备战备荒为人民的决心!

英魂永存 世代传颂

当大家来到3楼反应堆锅底时,解说员放缓了步伐,沉重地介绍道曾经进来这个反应室的所有人都被称作为“敢死队”,他们怀着不怕牺牲的精神毫不迟疑地来到辐射最强的位置完成抢险任务,短短几十秒接触到的是超过人体正常剂量1万倍以上强辐射,对身体造成终身伤害。

816核反应堆

透过816核工厂的遗址,仿佛看到了先烈们建设工程时的激情岁月——在当年简陋的建设条件下,六万余名建设者们在这里付出了他们的心血,为民族的崛起奉献出了他们自己那一份最坚定的力量。

816,一个无法抹去的生命代号

作为处于盛世太平的年代实现我国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接力人,学子们更应该不忘初心,铭记历史,牢记先烈们不怕牺牲,艰难奋斗和无私奉献的时代精神!(陈思耘 陈俊霖 刘锦琛 何金柯)


来源:中国三农观察

 


文字友情链接
时代中国 公道网 三农电视台 新讯网
图片友情连接
关于我们 - 广告服务 - 联系方式 - 版权声明 - 会员须知 - 免责声明 - 人员查询 - 本网招聘

未经书面授权禁止转载 截图 复制或建立镜像

京ICP备12039657号-6 公安网备 1101053583 国新办证 (2000)78号

《三农观察》常年法律顾问 北京市一法律师事务所 主任律师 韩洪

《三农观察》在线投稿 邮箱:420189796@qq.com < a href="http://wpa.qq.com/msgrd?v=3&uin=420189796&site=qq&menu=yes">意见反馈

京ICP备12039657号-6 网络视听许可证(京)字第17062号 增值经营许可证:京B2一2021208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