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新闻热线   010-52856660 人员查询 加入收藏 返回首页

“非遗+扶贫”,山东省传统文化发新力


时间:2019-06-14  来源:中国三农观察网 点击:

中国三农观察网讯:今年“文化和自然遗产日(每年6月的第二个星期六)”期间,临沂市文化和旅游局策划组织了非遗主题展。绒绣、虎头鞋、吹糖人……缤纷多彩的非遗项目展示,让到场的民众近距离感受到了近年来非遗保护取得的丰硕成果。尤为值得关注的是,一些非遗项目扎根农村,在传承中与推动乡村振兴有机结合,探索出了诸多可借鉴的经验。

  非遗,尤其是传统工艺,联系千家万户,遍布城镇村庄,与人民群众的生产生活密切相关,具有带动贫困地区群众就近就业、居家就业的独特优势,是助力精准扶贫的重要抓手。近年来,山东各地大力探索和实践“非遗+扶贫”工作,取得了很多典型经验和显著成效。许多传统工艺企业、作坊、合作社主动招收当地贫困劳动力就业,帮助贫困家庭脱贫增收。

  东阿阿胶股份有限公司依托“东阿阿胶制作技艺”这一老字号非遗项目,先后投入扶贫资金达2亿元,辐射带动投资15亿元。特别是打响脱贫攻坚战以来,公司积极发挥产业扶贫优势,大力推广养驴扶贫模式,累计投资1.5亿元,带动扶贫投资13亿元,带动全国养驴户增收180亿元,惠及全国1000余个乡(镇)2万多贫困户6万多贫困人口。

  卞成飞是临沂市非物质文化遗产费县手绣项目的代表性传承人,2015年他在费县朱田镇崔家沟社区建成一处文化精准扶贫培训基地,采用“培训+传承”的模式,对贫困户采取培训到家、送货到户、工资日结,提供固定而又灵活的就业方式,带动了300余名妇女和残疾人实现就业脱贫,60岁以上的老大娘月工资都能达到1500-3000元。

  高青老粗布实行实体店销售与网络销售同步,产业集群由原来两三人的家庭纺织发展到如今三五十人的群体纺织,带动10000多名农村剩余劳动力实现就业。

  枣庄市阴平毛笔有限公司坚守传统产业,提升核心技艺,助力精准扶贫,建设了扶贫车间,吸纳53名残疾人就业,并为其办理社保手续,缴纳养老、医疗等各类保险金,人均工资每月3000元以上。

  枣庄市台儿庄蚕丝制作技艺相关方成立了“枣庄市残疾人就业基地”,每卖出一件蚕丝织品拿出10元捐入基金,用于帮助家庭困难的残疾人。

  五莲县三禾工艺品厂所在的中至镇,有17个省定贫困村、7个市定贫困村。这个厂以集中生产、家庭加工收购的方式,让300余名省定贫困村的家庭妇女实现在家就业增收脱贫。

  莱芜国家级非遗项目“锡雕”代表性传承人王圣良,身残志坚,在莱芜聋哑学校开展锡雕授徒传艺,16名学员接受了技艺传承。

  滨州市沾化区67岁的孙芝英老人,十多年前老伴去世,家中十分困难,当地文化部门把她作为非遗传承助力扶贫的扶持对象,鼓励她学习老粗布技艺,经过培训,孙芝英老人每年织布收入从三四千元增加到现在的一万余元,实现了脱贫。

  据山东省文化与旅游厅非遗工作相关负责人介绍,我省东阿阿胶股份有限公司等3家企业已被文化和旅游部命名为国家级非遗生产性保护示范基地,全省共有德州扒鸡集团等省级非遗生产性保护示范基地68个。截至目前,全省共有各类传统工艺类企业和经营业户119万个,年营业收入1572亿元,利税146亿元,从业人员350余万人。省政府确定的“4个2”深度贫困地区中,共有各类非遗企业和家庭作坊36.7万个,带动贫困人口就业193万人,助力贫困人口增收171亿元,人均增收18690元。


来源:中国三农观察网

 


文字友情链接
时代中国 公道网 三农电视台 新讯网
图片友情连接
关于我们 - 广告服务 - 联系方式 - 版权声明 - 会员须知 - 免责声明 - 人员查询 - 本网招聘

未经书面授权禁止转载 截图 复制或建立镜像

京ICP备12039657号-6 公安网备 1101053583 国新办证 (2000)78号

《三农观察》常年法律顾问 北京市一法律师事务所 主任律师 韩洪

《三农观察》在线投稿 邮箱:420189796@qq.com < a href="http://wpa.qq.com/msgrd?v=3&uin=420189796&site=qq&menu=yes">意见反馈

京ICP备12039657号-6 网络视听许可证(京)字第17062号 增值经营许可证:京B2一2021208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