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新闻热线   010-52856660 人员查询 加入收藏 返回首页

 成都姑娘爱上民族服饰


时间:2019-06-10  来源:中国三农观察网 点击:

曲靖沾益刺绣

李昌平开设服饰设计制作工作室

傈僳族服饰

  中国三农观察网:作为“丝路云裳·七彩云南2019民族赛装文化节”的重要活动,“丝路云裳·昆明民族时装周”将于6月13日至19日在昆明举办。届时,迪庆藏族自治州维西傈僳族自治县的制衣工匠们、曲靖沾益区大坡乡河勺村手工刺绣者将带着特色服饰亮相。

 

  据了解,今年的民族赛装文化节由云南省委宣传部、省民宗委、省商务厅、省文化和旅游厅以及楚雄州委、州政府共同主办,从2月开始至12月结束,将围绕“赛装”“赛技”“赛艺”“赛智”四种形式展开,由“启动、引爆、高潮、走出去”4个阶段组成,包含火炬传递、启动仪式、上海时装周楚雄彝绣特色成衣服饰发布会、昆明民族时装周、民族服装服饰文化展暨招商引资推介会、民族服装服饰设计暨形象大使大赛(决赛)及展演、《云绣彝裳》巡演、亮相纽约时装周举办云南民族服装服饰精品展等10余项精彩纷呈的活动。

 

  曲靖手工刺绣“舞台”

 

  将搬上民族时装周

 

  “金线银线连起农村妇女,巧手妙手绣出幸福生活。”在曲靖市沾益区大坡乡河勺村,一群女子,曾因“留守”村子而受困于发展。如今,千余名绣娘联合组成一个“刺绣舞台”,不仅展现着手工刺绣的文化魅力,还讲述着她们一针一线绣出来的幸福生活。

 

  她带动千余名绣娘

 

  制作产品卖到省外

 

  6月13日至19日,曲靖市沾益区大坡乡河勺村的绣娘们将把日常的手工刺绣“舞台”搬到在昆明举办的“丝路云裳·昆明民族时装周”上,为人们带来用灵巧的双手刺绣出来的精美饰品,也讲述一段与刺绣息息相关的美好故事。

 

  “一个巧媳妇,带动一家富,几个巧媳妇,带动全村富。”描述的就是曲靖市沾益区大坡乡河勺村村里的妇女们依靠手工刺绣把生活过成了自己想要的模样。绣娘安桃花,心灵手巧,朴实淳厚,是村里出了名的“刺绣能手”。

 

  出生在河勺村委会的安桃花,十多岁就从外婆那学到了手工刺绣的手艺,在豆蔻年华时与手工刺绣初次邂逅,便从此相伴一生。上世纪七八十年代,安桃花家里经济条件差,小学没有毕业就辍学回家与家人一起干活。可是,刺绣给了她用手中的针和线来敬畏自然、热爱生活的机会。她在自己在每件衣服和鞋子上,用五颜六色的线绣成自己喜欢的东西。通过不断实践和反复练习,她学会了长短绣、挑花绣、空心绣、抛花绣、钮针绣、摆针绣、平绣、布贴画绣、画画绣等传统手艺。

 

  “好的刺绣手艺也需要被发掘。”2015年,一次偶然的机会,安桃花与另一位刺绣爱好者晏琼玲相遇。从此,两个女人,一个负责经营,一个负责刺绣产品的品质,带动着村子里千余名绣娘一起把制作出的背包、鞋子、披肩、枕套、鞋垫、抱枕等刺绣产品推到了省外市场。

 

  将在北上广等城市

 

  逐步开设品牌专卖店

 

  “手工刺绣不仅依赖传承,而且离不开创新。不创新便不能适应当今时代发展的需要。”晏琼玲说,如今的绣娘们已经熟练掌握20多种传统绣法,已研发出样品50多样,绣图80多种。目前,来自大坡乡河勺村的所有刺绣产品除了线下售卖之外,还在线上进行售卖,安桃花与晏琼玲预想着2019年在曲靖外滩开设第一个以“珠源绣韵”命名的品牌专卖店。下一步,将在北、上、广等城市逐步开设品牌专卖店,让曲靖的手工刺绣文化真正走出去。

 

  “梦想还是要有的,因为梦想就是要用努力来实现的。”晏琼玲说,对于6月即将到来的“丝路云裳·昆明民族时装周”,她想借助这个平台,把曲靖的手工刺绣文化和自己的产品品牌打出去;也要把曲靖妇女“居家能创业,守家能赚钱”的新时代精神传出去,鼓励更多的女性在乡村留得下、守好家、有钱挣。

 

  成都姑娘爱上民族服饰

 

  一见钟情 20年不变

 

  白黑底、红绿配,傈僳族传统服饰古朴大方、典雅秀丽。6月13日至19日,极具傈僳族特色的服饰将亮相“丝路云裳·昆明民族时装周”。届时,闪耀的T台将上演一场神秘的傈僳族服饰盛宴。

 

  1999年

 

  她举家扎根维西

 

  开展民族服饰设计

 

  “傈僳族的服饰和刺绣都很美,也很神秘。傈僳族妇女在日常生活中,把源于生活、源于自然的美和热爱,通过针线和原材料就能在一件件服饰中展现出来,这深深地吸引了我。”可以说,来自成都的姑娘李昌平对维西傈僳族手工绣品和傈僳族服饰是“一见钟情”。1999年,她举家扎根维西,开设服饰设计制作工作室,开展民族服饰设计、定制等业务,用20多年演绎一场与傈僳族“麻布衣”的不解之缘。

 

  李昌平说,俗话说“红配绿丑坨坨”,但傈僳族刺绣色彩以白黑为底,喜红绿相配,色彩对比强烈,服饰醒目、生动,并且给人感觉协调、美好。当时,她一下子就爱上了这种独特的民俗审美。从此,李昌平走村入户探寻、走访傈僳族民间艺人,向他们了解维西傈僳族的历史背景、民俗风情、传统手工制作技艺。同时,大量收购绣片,阅读相关文献,研究傈僳族服饰文化。

 

  2013年

 

  她试图让傈僳族非遗文化

 

  与现代时尚撞出绚烂火花

 

  2013年11月,维西县“傈僳族服饰”被云南省政府收录进“第三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如何把傈僳族的服饰文化传播出去?传统的民族服饰与现代时尚服饰之间肯定能寻找到一个共同点。”李昌平认为,傈僳族刺绣工艺世代在民间传承,花样多取法自然,花、鸟、草、虫皆可入绣,古朴大方、色彩艳丽、对比强烈,从色彩的选择、图案的搭配、绣饰的华丽、精细程度,都体现出了独特的风格,具有对接时尚,融入寻常百姓生活的优势。此后,李昌平开始试图让傈僳族非遗文化与现代时尚碰撞出绚烂的火花。

 

  2018年,李昌平注册了名为“古韵·傈绣”的服饰品牌商标;2019年1月,注册运营维西古韵民族文化传播有限公司。公司依托傈僳族服饰的典雅、美观、大方,结合现代时尚元素,着重推动“古韵·傈绣”品牌的设计,主打傈僳族传统手工编织、刺绣品设计、服饰品等产品。李昌平还带领着维西妇女们利用传统的傈僳族刺绣手艺建立“非遗作坊”,以文化专业合作社协调管理的方式,初步吸收10户建档立卡户加入“非遗作坊”,一户带动四户,最终辐射同乐大村40余户建档立卡户,建成“非遗作坊村”。

 

  目前,李昌平正在全力准备参加“丝路云裳·昆明民族时装周”的傈僳族服饰展。届时,她将为大家带来融合了维西傈僳族服饰元素与时尚元素的传统服饰“倮当刮适”和“厄惹刮时”,用其夺目艳丽的色彩、古朴生动的图案和时尚多元的剪裁技艺,向人们讲述傈僳族游牧、采集、狩猎、刀耕火种的古老历史记忆和对现代美好生活的憧憬与向往。(记者 宋金艳 孙晓云


来源:中国三农观察网

 


文字友情链接
时代中国 公道网 三农电视台 新讯网
图片友情连接
关于我们 - 广告服务 - 联系方式 - 版权声明 - 会员须知 - 免责声明 - 人员查询 - 本网招聘

未经书面授权禁止转载 截图 复制或建立镜像

京ICP备12039657号-6 公安网备 1101053583 国新办证 (2000)78号

《三农观察》常年法律顾问 北京市一法律师事务所 主任律师 韩洪

《三农观察》在线投稿 邮箱:420189796@qq.com < a href="http://wpa.qq.com/msgrd?v=3&uin=420189796&site=qq&menu=yes">意见反馈

京ICP备12039657号-6 网络视听许可证(京)字第17062号 增值经营许可证:京B2一2021208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