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新闻热线   010-52856660 人员查询 加入收藏 返回首页

寒门女孩韦雅萍:把爱带回大山


时间:2019-06-10  来源:中国三农观察网 点击:

  中国三农观察网:五月底,校园里拉开离别的序幕,昆明各大高校上演着一幕幕别离。昆明理工大学津桥学院内,一个穿着学士服的女孩紧紧抱着一位女老师,眼泪不止。老师笑着,拍着她的背,说着:“我们雅萍毕业了呀。”

  毕业,似乎是水到渠成的事,但对昆明理工大学津桥学院语言文化学院英语专业大四学生韦雅萍来说,这曾是一件不敢奢望的事。明知艰难,她还是来了。四年过去,一份勇气换来无尽的爱,担忧变成感激,惶恐变成自信,唯有初心不变。

即将毕业的韦雅萍。新华网发 供

  一只鸭腿带来“外面的世界”

  韦雅萍的家乡在广西壮族自治区百色市平果县同老乡的山村里,当地交通不便,居民与外界少有联系,韦雅萍从小与一家人过着基本自给自足的生活。小学一年级时,韦雅萍村子里一位哥哥从县城买回一只烤鸭,分给她一只鸭腿。品尝着烤鸭的味道,只吃过自家猪肉的韦雅萍意识到,原来自己所看到的世界并不是全部。外面的世界,一定很精彩吧。小小的女孩心里埋下一颗种子:一定要走出去!

  走出去对韦雅萍来说,并不是一句话那么容易。除去物质的匮乏,没出过大山的父母也有着深深的担忧:一个女生在外,是不是安全?贫穷的物质条件会不会被别人嘲笑?外面的世界充满了不确定性,在他们看来,上完小学能识字就回家种几亩地,是更好的选择。

  但韦雅萍被一只鸭腿激发的念想并没有这么容易被打败,乖巧的她在读书这件事上有着十足的倔强,小学、初中、高中,每一步都异常艰辛。她克服了难以想象的困难,成为村子里第一个上大学的女孩。

  开学那天,韦雅萍的父母带着满心的担忧坐火车送她来到学校。那一天,他们遇到了昆明理工大学津桥学院语言文化学院院长王昆建。在韦雅萍办理入学手续时,父亲和王昆建交谈起来,那时他们还不知道王昆建的院长身份。韦雅萍至今不知道那天他们说了些什么,只是在没钱住宾馆的父母当天匆匆返程前,父亲一遍遍对她说:“跟我交谈的那个老师很不错,你有不懂的一定要多请教她,学校有这样的老师,我挺放心的。”

  一双解放鞋说出难言的窘境

  开学后,韦雅萍首先面对的是如何让自己不挨饿的问题。听说学校有勤工助学的机会,她便去申请。出于对特殊情况的照顾,原本要排队到第二年才能上岗的韦雅萍获得了到语言文化学院院长办公室勤工俭学的机会。来到院长办公室,韦雅萍才发现,原来那天与父亲交谈的老师,竟是自己所在学院的院长。

  在办公室,老师们对她说的最多的一句话便是“雅萍,你要多学习,有空就在办公室里多看书”。韦雅萍回忆,勤工俭学期间,几乎一大半时间她都在办公室专心看书。除此之外,她还在办公室学会了以前从未接触过的电脑操作技能。初出大山的韦雅萍那时并不了解城市中的礼节,面对老师显得有些莽撞,但她得到的回应不是责骂,而是耐心的教导。

  自小说瑶族话的韦雅萍刚来大学时几乎不会说普通话,学习英语专业,意味着要同时学习两门语言,而发音是最吃力的部分。王昆建常“抓”她到办公室一遍遍纠正语音,将自己的书本、资料送给她,减轻她的经济负担。

  在一般学生看来并不高昂的书本费,一度让韦雅萍陷入窘境。大一下学期开学时,独自返校的韦雅萍接到书费单,拿不出钱便向同学借了一百块。为了尽快还同学的钱,她减少食量,到男生宿舍送外卖。在送外卖途中,营养不良的韦雅萍晕倒在地。她被送到校医室注射葡萄糖,辅导员了解情况后,告诉她“学校有通知,贫困生可以免除书本费”。没有办理任何退费手续,辅导员将书本费全额返还给她。当时韦雅萍没有多想,但事后想起来,她才明白,一定是辅导员自己掏钱为她补贴书本费。

  选择到昆明读书,韦雅萍的理由简单又独特:“听说这里四季如春,衣服就不用穿那么多了。”韦雅萍没有多余的行李,一共三套薄衣服、一双鞋子。军训后,韦雅萍获得了第二双鞋子——军训解放鞋。常穿着解放鞋走在校园中,面对同学们的疑问,韦雅萍解释是因为要跑步,不想损坏别的鞋子。

  本以为昆明四季如春的韦雅萍没想到,“遇雨成冬”也是春城的特点。没有足够衣服的韦雅萍在寒冷的天气里只有硬扛。看着衣着单薄的韦雅萍,王昆建提醒她多穿衣服,并询问她是否有足够的衣服,韦雅萍并未说出自己的窘境。第二天,韦雅萍依旧穿着单薄的衣服瑟瑟发抖。王昆建便不再追问,从家里拿来自己女儿的衣服、鞋子送给韦雅萍。“很神奇,王院长送的每一件衣服我都很合身。”韦雅萍说,那以后王昆建经常给她送衣物,包括睡衣、溜冰鞋都贴心地备好。在春城“变脸”的时候,她再也没有挨过冻。“有两年昆明下了大雪,如果没有王院长送的这些衣服,我真的是扛不过去了。”

  “王院长的爱并不只是针对我,她对每一个学生都很关心。”韦雅萍说,语言文化学院有一个曾经只面向教职工开放的资料室,里面有不少专业相关的书籍。在王昆建的推动下,资料室向全院学生开放,韦雅萍被任命为资料室管理员。在资料室度过的大量时光,她专心地学习,努力成长。

拍摄毕业照当天,韦雅萍抱住王昆建泪流不止。新华网发 供图

  一份爱播撒一片希望的种子

  承受多方关爱的韦雅萍保持着自强的本色。发音不标准,在老师们轮番纠正的同时,她每天早起练习,目前已考取英语专业四级证书。除了在校勤工俭学,韦雅萍还做着送外卖、打零工的兼职,尽可能靠自己的努力完成四年学业。

  五月底的校园,每天都有人打包行李,陆续离开校园。韦雅萍说,她要等到六月中旬毕业典礼结束,所有手续办完才会离校,因为“好不容易上完大学,要圆满地结束”。

  “刚入大学时,我真的没有想过能够把大学上完,都是因为有老师们的关爱,我才能坚持下来。”拍毕业照前一晚,韦雅萍想起因校区搬迁已经很久没见到的王昆建,她将四年的感激酝酿成满肚子的话。在拍毕业照当天,她等着王昆建的出现,只想对她倾诉所有的感激。相见的那一刻,韦雅萍却一句话也没有说出来,只有抱着最亲切的那个人,不停地流泪。

  从上大学开始,韦雅萍便想着回到农村当一名老师。“如果我能如愿成为一名教师,我会像王院长一样关心我的学生。”四年大学上完,韦雅萍回到农村当一名老师的初心并没有改变。“山村里的孩子对外面有很多渴望,但是很少人能真正走出来。我走出来了,也希望能帮助更多人走出来。”

  韦雅萍的家乡教师匮乏,有些学校只有一个老师,而许多孩子都是留守儿童,老师无法照顾到分散在大山里的孩子们,不少孩子因此失学。“我自己也曾是留守儿童。”韦雅萍回忆小时候,父母外出务工,爷爷奶奶一辈子生活在大山里,并不认为读书是一件重要的事情。而韦雅萍的家离乡镇小学的距离是十三公里山路,出于对安全的考虑,在村里上完小学三年级后,家人没有再把她送入乡里的校园继续读书。在学校开学三周后,老师走了十三公里山路找到韦雅萍,将她带回学校,她才得以走出大山,走进大学的校门。

  作为家乡小学目前仅有的两名大学生之一,韦雅萍的小学老师把她和另一位考上大学的学生照片挂在学校。假期返乡的韦雅萍还曾到当年的小学与小学生们分享走出来后的感受。韦雅萍的“走出大山”,像一团星火,点亮了更多山里孩子的梦。(完)(陈露)


来源:中国三农观察网

 


文字友情链接
时代中国 公道网 三农电视台 新讯网
图片友情连接
关于我们 - 广告服务 - 联系方式 - 版权声明 - 会员须知 - 免责声明 - 人员查询 - 本网招聘

未经书面授权禁止转载 截图 复制或建立镜像

京ICP备12039657号-6 公安网备 1101053583 国新办证 (2000)78号

《三农观察》常年法律顾问 北京市一法律师事务所 主任律师 韩洪

《三农观察》在线投稿 邮箱:420189796@qq.com < a href="http://wpa.qq.com/msgrd?v=3&uin=420189796&site=qq&menu=yes">意见反馈

京ICP备12039657号-6 网络视听许可证(京)字第17062号 增值经营许可证:京B2一2021208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