招商时,有多么热情;招商后,就有多么消极,也许这是许多地方对于招商工作的真实写照!
企业投资2亿元打了水漂
知名女企业家林水英近照
福建省莆田市华林蔬菜基地有限公司(下称“华林公司”)是一家专业从事各类无公害名优蔬菜生产、加工、销售于一体的大型现代农业产业化国家级龙头企业,董事长林水英更是荣誉等身。入选了“中国好人榜”,荣获了“第三、四届全国道德模范提名奖”、“全国劳动模范”、“全国三八红旗手”、“全国十大农民女状元”、“全国社会扶贫先进个人”、“新中国成立60 周年三农模范人物”、“全国'双学双比先进女能人”、“全国杰出创业女性”和“福建省第二、三届道德模范”、“福建省科技星火带头人”等上百项荣誉称号,还曾两次分别受到总理和领袖的接见。




然而,为贯彻落实中央对口支援新疆工作会议精神,2010年,应福建省援疆干部的邀请,与新疆昌吉国家农业科技园管委会签订了一份投资合同书(下称昌吉国家农科园),不料却遭遇违约,并最终导致公司倒闭,投资的2亿元打了水漂。
据了解,事情的经过是这样的:2010年年初,福建省的援疆干部时任奇台县副县长的张伯松及昌吉州招商局副局长的陈国强专程到宁夏西吉县县找到她,极力邀请她到昌吉州投资;在此之前,为支援宁夏,林水英已在宁夏投资了2.7亿元,建有露天生产基地2个计6600亩、建有设施大棚生产基地6个和一个育苗中心,另配套建设了8万吨储藏保鲜体系等等。与此同时,福建省的援疆领队池秋娜也对援疆之事表现得极为关心,时任昌吉州的党委书记的李学军及昌吉国家农科园主任张新国也专程到莆田华林公司考察,极力邀请她到昌吉投资,时任园区副主任的安虎更是热忱,多次率队到莆田华林公司考察,因昌吉国家农科园承诺的条件较好好,林水英决定投资昌吉,后双方于2010年4月28日签订了《昌吉国家农业科技园区闽昌华林蔬菜高新技术产业化示范项目投资合同书》,但谁料招商时有多么的积极,履约时就有多么的消极。
据林水英称,签订合同书,公司即注资5000万元成立了新疆华林农业科技发展有限公司。根据协议,甲方应于2010年9月30之前,将300座日光智能温室出租给她,但直到企业倒闭后也没有出租给她;另根据协议,甲方应补助1700多万元给她,但实际仅补助500多万元,尚欠1000多万元。
媒体致函,回复造假
针对林水英反映的问题,今年4月24日,媒体致函昌吉国家农业园,后昌吉国家农科园回复称:
“一、《关于在合同中承诺出租给华林公司50座用于科研实验高标准日光温室及2栋各5000平方米的智能温室》。”
昌吉国家农科园称:“园区于2011年1月17日发函给华林公司,按照昌吉市城市规划总体要求,不适宜在园区核心区(城市区域)建设日光温室;拟在老龙河区域建设100余座日光温室和新疆农业博览园2座智能温室供华林公司使用,并提供 1000 亩地,用于蔬菜无土栽培展示项目用于生产发展,但华林公司明确表示拒绝使用该批温室,由此造成的损失应自行承担。”
林水英称,“这完全就是胡扯。从2010年华林公司与昌吉国家农科园签订合同后,日光智能温室大棚的选址和建设都是由华林公司的指导而建设的。园区领导反悔的原因是,日光智能温室大棚建好后,园区领导觉得很漂亮,便借口说在城市核心区域不符合城市规划。但后来却又给了上海一家公司,改名“农业博览园”,作种植花卉展示。双方之间极可能存在利益输送,事实上,温室大棚建好后,一直未作它用,是在作农业使用。其次,关于拒绝接收老龙河的原因:一是老龙河区域是严重的盐碱地,而且是简易的温室大棚不能控温、不能通风。冬天零下二十八九度,夏天高温达到三十八九四十度以上,根本无法正常生产;二是该区域为偏僻的无人区,即使要使用也找不到工人,种植和管理起来不方便,运营成本会加倍提高和浪费,因此拒绝接收;事实上,老龙河建设的日光温室,如今12年过去了,谁去种都是颗粒无收,我们是实打实干岀来的,知道哪些地能种哪些地不能种。”
据了解,林水英,出生于1952年,现年71岁,莆田市涵江区人。1972年起就为村里及周边生产队培育菜苗。1982年,在农村开始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机遇下,创立涵江华林蔬菜基地,利用自家责任田及向农户租赁田进行育苗外,还开始做起了蔬菜种植、保鲜、运输、销售,凭借着对种植蔬菜的热爱和执着,经过多年的摸索和积累,终掌握了一套育苗、种植、保鲜、贮运、销售的方法,于1996年成立莆田市华林蔬菜基地有限公司,产品畅销国内外几十个市场。2008年,通过“闽宁协作”架起的桥梁,在被联合国粮食开发署称为“地球上最不适合人类生存的”的宁夏西吉县种植绿色蔬菜。
“二、关于补助资金情况。”
昌吉国家农科园称:“(一)根据合同约定,就100亩土地给予基础设施及固定资产补助1480.46万元。(二)自合同签订以来给予的各类补助230.6万元。”
林水英称:“这完全是在造假。根据合同约定,园区要给予华林公司基础设施及固定资产补助 1480万元,这是园区的招商引资政策决定的,凡是入驻到园区的企业都能够享受。园区在回复函中所讲的,华林公司已经拿到了1700多万的政策性补助资金是个虚拟的数字,目的是想用这么庞大的数字来掩盖和淡化园区违约的事实。公司投资建设运营到 2017 年倒闭拍卖止,合计拿到的资金补贴只有 500 多万元,园区所讲的固定资产补助 401.2万元是我公司先征后返的款项,这笔钱是拿自己的钱,完全与基础设施及固定资产补产无关。”令人感到奇怪的是,园区称补助资金总计1700多万元,但统计岀来的数据却是2000多元。
企业该向何处去
据了解,华林公司与昌吉国家农科园签订投资合同后,即斥资5000万元成立新疆华林公司,至2015年止,总计投资近2亿元,其中建有1万平方米的气调保鲜库,8600平方米的低温库,4000多平方米加工车间,1200平方米的培训楼,8100 平方米的仓库及在建工程2000多万元等,但至公司倒闭被拍卖时止,园区的承诺始终没有兑现。
林水英称:“我们实打实投入了近2亿元,这些都是有据可查的。作为企业,要有社会责任感,但也不能年年亏损;我们虽然是援疆,但也要考虑到企业生存。之前我们算过,300座日光温室出租给我们,每年可创产值4000多元,利润800多万元,这样我们就不会年年亏损,但由于园区单方悔约,以至企业最终倒闭,投资近2亿元,拍卖仅7000多万元。”
林水英另称:“园区悔约后,企业也曾积极自救,2014年,利用个人关系,向乌鲁木齐海关申请了海关监管场所,为此又投资了五六百万元,园区一把手和昌吉州一把手视察时当场拍板,给予补助500万元,但这500万元也没有兑现。从2015年开始,华林公司便一向昌吉国家农科园和州委领导写信、恳求,但一封信也没有回过,后来,随着福建省援疆干部回调,此事就更无人理会了。2020年,疫情开始爆发,此事就搁置到今天。”
谁来保护民营企业家合法利益?针对昌吉国家农科园回函中存在“不实”的问题,林水英请求媒体再次致函昌吉国家农科园,后媒体根据林永英的反映再次致函昌吉国家农科园,但两个多月过去了,昌吉国家农科园未再回复。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来源:三农融媒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