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6月17日一大早,江苏连云港海州区浦南镇汪新村一间普通居室内,一位男子在电脑前写作,他叫张连喜,下肢残疾。他身残志不残,家里开了裁缝店生意很好并带出不少徒弟,他还潜心写作,通过努力成为一个小有名气的作家。
张连喜3岁那年,他与同伴们在野外尽情玩耍时,突如其来的小儿麻痹症无情地夺去了他的欢乐。虽然父亲背着他徘徊于各大医院之间,但是张连喜的小儿麻痹症最终还是没有得到治愈,他只能在病床上幻想着外面的世界。
日复一日、风风雨雨,张连喜在父母的呵护、姐弟的背送、老师和同学们的帮助下,早出晚归开始了求知的生活。大家热情的手、温情的笑脸,让他深深体会到了大家庭中的温暖。
在张连喜初中快毕业时,学校搬迁到离家五六里远的地址。当时由于道路不好和交通工具不完善,学校的搬迁,给他行走增加了困难,也给天天搀扶照顾他上学的姐弟增加了负担。张连喜想转学到有吃住条件的学校,却又因校方要求体育达标没有成功,后来他不想拖累弟弟学业,就辍学了。
“踏入社会的我,有空就在小院里与书为友,我幻想着‘我的文学梦’。 为了弥补知识的不足,我一边学习服装裁剪与缝纫技术,以及电子计算机知识,一边不懈地自学课本知识及写作。没有书就偷偷地抄弟弟的课本,逛书摊、借书看。我考虑过将来拥有自己的职业之余该看的书应该有所选择,于是文科便成了我的最爱并一直奋进。”张连喜说。
张连喜在村子里开了一家服装裁缝铺,生意越来越红火。渐渐地,前来向他拜师者越来越多,先后有二百多名青少年和失业妇女经过他的培训走上了缝纫的工作岗位。张连喜为能帮助别人做点力所能及的事而感到快乐,也从中找到了生命的意义。
生活没有一帆风顺的,当张连喜从忙碌的工作中闲下手来,“残废人”这个字眼又在困扰着他,甚至感到自己好没用,觉得自己是家庭的累赘……1990年,张连喜在挫折中再次向生命挑战,他坚信经过努力一定不输给健全的人。
“我不再抱怨命运的不公,当我看到一个个学员经过我的服装技术培训走上了工作岗位,看到顾客穿上我亲手缝制的服装露出满意的笑容,听到学员第一次领到工资向我报喜,我的内心无比自豪。美好的生活也给了我丰富想像力和写作的灵感及动力。”张连喜感慨地说。
2007年,张连喜在生活拮据的情况下,买了两台二手电脑。当时他打字速度慢,就一个字一个字地敲,在写作的道路上,他开始从自我欣赏转向了网络和杂志投稿。投稿一次次失败,但他没有气馁。可是,家庭的负担时常让他放下手中的笔,和相依为命的妻子为生计而打拼,只有忙里偷闲写上几笔或夜深人静时敲响键盘。
提起写作,张连喜经常想起第一次发表文章时的心情。那是2005年,他在市残联电脑培训班学习期间,写了一篇散文,那时他对电脑操作还是个“老外”,便找了位往届学员帮忙。时隔不久,没想到这篇文章在《连云港日报》的“真爱栏目”发表了,并拿到了40元稿费,让他高兴坏了。后来,这篇文章又在另一家杂志的征文比赛中获得了优秀奖,这更坚定了他对写作的信心。
张连喜说,残疾虽然夺走了他的欢声笑语,但又给他插上了幻想的翅膀。当孤独困扰他的时候,写日记成了他填补生活空虚的灵丹妙药。渐渐地,写作便成了张连喜的业余爱好,多年的努力,使他的小说、散文、诗歌先后在省级杂志和知名网站发表并被多次转载,有多篇散文、诗歌等作品入编文集并有数篇作品获市级优秀奖和三等奖。
谈及文学给生活带来怎样的变化时,张连喜表示,在刚步入社会的那个阶段,虽然也拥有了自己的职业,但是工作之余却时常被精神上的空虚、残疾人的自卑、还有那厌世的情绪所困扰。每每此时是文学的熏陶、知识的教导,给了他热爱生活、珍惜生命、积极进取的动力;是文学的陪伴、知识的呵护,让他去端正做人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去追求正确的人生观和审美观,去树立坚强的理想信念。“我从爱读书演变成了爱好写作,写作已成为我的生命之柱,无论成败与否,我坚信付出就会有收获。”
万民(报道)
来源:中国三农观察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