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新闻热线   010-52856660 人员查询 加入收藏 返回首页

网红“医生”频现,医疗科普亟待清理门户


时间:2020-09-05  来源:三农电视台 点击:

 “花椒用得好,生活没烦恼”“大蒜搭配好,疾病都赶跑”“生姜加一物,疾病都让路”……疫情发生以来,越来越多人选择到网上寻医问药。而在短视频平台上,一些医生和药师也迅速成为“网红”。不过,传播医学科普知识的同时,还有部分并无依据的偏方或者谣言掺杂其中,甚至有人身穿白大褂冒充专家,以科普之名开直播卖货。对此,有专家认为,网红“医生”频现,内容真假难辨,网上医疗科普不可轻信。(9月3日《北京晚报》)

  在短视频平台上表现活跃的冒牌医生,对社会的危害不容低估。他们推荐的很多做法不仅不科学,而且还充满了风险。比如随意在皮肤上长期使用激素类乳膏,短时间或可改善症状,但激素可以掩盖并加重感染,也可能引发“反跳现象”,长期滥用可能反而会使病情恶化。

  更为关键的是,他们不仅在直播时穿着白大褂,而且还多以医生自居,这种做法对网民更具有欺骗性。他们损害到网民的利益,但由于他们身份真假难辨,网民就可能对于整个医生群体产生偏见。冒牌医生频现短视频平台,可导致短视频平台成为医疗和养生谣言的集散地。

  但另一方面,当前越来越多的医生参与到短视频的科普活动当中,向网友提供高质量的医学科普视频产品。一项基于10000多名医生的调研数据显示,今年以来,医生62%的上网时间与医学相关,每周累计进行线上医学行为的时间达到15.2小时,越来越多的医生以线上的方式进行医患互动。医生白天看病问诊,晚上变身网红,成为普遍现象,有的网红医生已拥有百万粉丝,成为推动医学科普和加强医患沟通的重要力量。

  假如对上述两种现象不加甄别,假医生就会把医疗科普短视频搞得乌烟瘴气;假如完全否定网上医疗科普,则可能让真医生也失去这块宝贵阵地。要知道,医生是应对谣言和提升民众健康素养的不可替代的力量,他们过去参与的机会不多,如今短视频让他们找到了发挥才能的机会,他们参与医学科普宣传需要得到鼓励,也值得社会珍惜。

  化解这一矛盾的最好办法,是区别对待两者,将假医生清理出短视频平台。在网上发布医学信息、为网民提供诊疗建议,是否属于医疗行为,这一点有待厘清;在视频中穿着白大褂并以医生自居,是否应该进行身份验证,也值得探讨。即使其他规则尚不明确,但可以肯定的是,无论何时何地,冒充医生始终都不被允许,对网红假医生给予重拳打击,是正本清源的基本办法。此外,短视频平台也有责任强化甄别与约束,否则也应承担连带责任。唯有通过这些方法把门户清理干净,短视频平台方能成为民众获得医学知识的理想阵地,成为医患沟通的重要桥梁。


来源:三农电视台

 


文字友情链接
时代中国 公道网 三农电视台 新讯网
图片友情连接
关于我们 - 广告服务 - 联系方式 - 版权声明 - 会员须知 - 免责声明 - 人员查询 - 本网招聘

未经书面授权禁止转载 截图 复制或建立镜像

京ICP备12039657号-6 公安网备 1101053583 国新办证 (2000)78号

《三农观察》常年法律顾问 北京市一法律师事务所 主任律师 韩洪

《三农观察》在线投稿 邮箱:420189796@qq.com < a href="http://wpa.qq.com/msgrd?v=3&uin=420189796&site=qq&menu=yes">意见反馈

京ICP备12039657号-6 网络视听许可证(京)字第17062号 增值经营许可证:京B2一2021208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