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色养殖助力群众增收
中国三农观察网:在金海湖新区,大棚里不仅可以看到绿油油的蔬菜、云朵般的食用菌,还可以看到各种毛色艳丽的飞禽,这些都是助力群众增收脱贫的好产业。
在双山镇普陆村的普禄养殖场里,蓝孔雀三五成群来回踱步,色彩斑斓的羽毛宛如锦扇,绚丽夺目。在饲养孔雀旁边的大棚里一群高大的鸵鸟正在喝水。
“我们已经按照规定办理野生动物驯养繁殖许可,特色养殖产业共有86个大棚,占地44亩,养殖了野鸡、鸵鸟、孔雀、斗鸡等等……”金海湖新区双山镇副镇长王荣说。
这86个大棚由国家扶贫资金和恒大集团援建资金投入建设,建设完成后,大棚被龙头企业接管,开展特色养殖的同时,带动贫困户脱贫增收,养殖的特色珍禽既可观赏、食用,还可做成工艺标本,复合价值高。
“标本的价格高达上千元,最低也要两三百左右,只要群众愿意认真学习制作技巧,就可以带来不低的收入。”普禄养殖场管理员袁引介绍。
基地以饲养蓝孔雀、养殖七彩山鸡等为主,珍禽驯养为辅,线上线下相结合,多渠道延伸产品价值链。目前,养殖场饲养的蓝孔雀已销往广东、江西、昆明等地,均价达1800元,孔雀标本每件3000至5000元,野鸡标本每只400元。基地采用“政府+公司+农户”的运营模式,群众可通过土地流转、租金分红等方式增收。
产业的发展为附近群众就近务工搭建了平台。住在大棚附近的村民王丽,从养殖场开始建设就在这里务工,工作为她带来2200元的务工收入。
“我们在这里工作很好,工资也很可以,干得也好。在这照顾到家里面,照顾到自己孙子。”王丽说。
截至目前,养殖场已售出蓝孔雀400余只,工艺品销售额近50万元,在贵阳、遵义、六盘水、昭通等地售出七彩山鸡8万余只,野鸡蛋60万枚,产值达250万元。
“目前养殖技术我们已经基本掌握,未来我们把精力放在养殖观光上,我们在金海湖其他乡镇已经开始着手建设养殖观光园,这一定会给群众带来不错的收入和更多的就业机会。”普禄养殖场负责人路言文说。
大数据助力产业扶贫
过去,乡村在计划新一年产业时,村民大多倾向于种植或养殖头一年市场反应好、经济价值高的品种,然而这样的选择往往比较盲目,经不起市场的波动,有时甚至会陷入丰产不丰收的尴尬。
根据群众产业发展需求,金海湖新区依托土壤、气候、销售等大数据帮助村(社区)分析市场供需情况,发展订制农业,精准指导群众科学种植,让每村都有产业项目。
金海湖新区竹园乡海马宫村的茶叶早在清朝时期就因为其清香回甘的口感赢得良好的口碑,过去因为规模小,宣传力度不够,外地市场销量很少。如今,通过整合大数据资源,不仅提高了产业规模,也让村里的茶叶销路越来越广,带动了村民增收致富。
海马宫村民丁希成种植了4亩茶树,每年为他带来一笔不菲的收入。
“我认真地管护茶叶,没有一株缺窝断行,我家4亩茶树一年能采摘800多斤茶叶,收入约3万元。”丁希成说。
近年来,新区分别从龙头企业、合作社、贫困户三个层面建立产业扶贫利益联结机制。同时,建设了精准云帮扶APP、微信小程序、农村电商平台等服务体系,工作人员只需上传农户的蔬菜、家禽、土特产、手工艺品等产品信息,解决产品“怎么卖”的问题。
“只要我们提升好服务,做好我们这些产品的设计,把关农产品的质量,销路就会有很大帮助。”新区扶贫开发投资有限公司市场营销部电商负责人肖军说。
解决了农特产品线上销售难题,新区扶贫开发投资有限公司还抓住大数据发展新机遇,提升农产品的知名度和销售量,目前,已通过“大数据+产业扶贫”思路将海马宫茶等特色农产品进行推广。
“通过线上线下销售,帮助我们产销融合做得更好,让农户种植的农产品种得好卖得更好,加速他们的致富步伐。”新区扶贫开发投资有限公司市场营销部经理高雪表示。
为了让农产品走向更广阔的市场,新区还将借助广州市增城区对口帮扶的机遇,积极对接沿海发达城市的消费市场,把羊肚菌、冬笋、鲜花饼等优质农特产品带到广州,通过农特产品推介会等方式,助力新区农特产品拓展销路,同时让新区农特产品品牌愈加响亮。(记者 苏忠进 蔡林伦 赵婷 黄雅璐)
来源:中国三农观察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