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新闻热线   010-52856660 人员查询 加入收藏 返回首页

订单种植破解销售难 贫困山村对接大市场


时间:2019-06-10  来源:中国三农观察网 点击:

订单种植破解销售难 贫困山村对接大市场

——“校农结合”撬动平塘农村产业发展

 

 

卡蒲乡“校农结合”产业园。通讯员 刘朝荣 摄

村民们在基地里管护蔬菜。通讯员 刘朝荣 摄

  中国三农观察网:孟夏的阳光,温暖而热烈。6月4日,平塘县卡蒲毛南族乡,生机勃勃的田野里挂着露珠的茄子、绿莹莹的辣椒、密密麻麻的四季豆……一派丰收的景象。

  “你看,我们这个辣椒新鲜得很,因为是生态种植的,品质很好,味道没得说。”在场河村的辣椒基地里,村民石佩清弯腰一剪子下去,就是一大把齐齐整整的辣椒。

  “咱们的辣椒不仅好吃,还很好卖呢。现在都是货车开到辣椒地来收。”村民石治能笑着接过话茬,“不像以前,辛辛苦苦种点菜,还卖不出去,愁死人了。”

  村民们的话并不假,曾经,卡蒲乡没有专业的组织机构对接市场,蔬菜销售成了问题;如今,通过“校农结合”,打开了市场大门,卡蒲乡处处产业兴。

  不懂销售 村民种菜吃大亏

  “我以前可是吃过不懂市场的亏的。”石治能告诉记者。原来,2016年,在外务工的石治能回家流转了20多亩土地,种起了生姜。当年地里的生姜丰收了,石治能看在眼里,喜在心里。“前一年生姜市场价格很好,我指望着地窖里的一万多斤生姜狠赚一笔。”

  但市场瞬息万变,让石治能没想到的是,头一年价格还相当不错的生姜,当年竟然价格大跌,市场低迷,大量的生姜积压在地窖里,卖不出去。“当时,村里的路不好,我每天开着小三轮把生姜拉到平塘县城去卖,姜都被颠坏了,只能低价卖。”

  “最主要的原因是当时自己只晓得埋着脑袋种地,不晓得外面的市场是个什么样,也不晓得到哪里去找市场,把握不住市场的‘脉搏’,结果头一年的生姜到了第二年4月份都还烂在地窖里头。一下子就亏了好几万,我心疼啊。”当年卖菜难,石治能记忆犹新。

  石治能当年的难题,也是卡蒲乡群众面临的难题。没有专业的组织机构对接市场,摸不准市场的“脾气”,只知道埋头种地的群众,很容易碰到精心伺候了几个月的蔬菜卖不出去,甚至烂在地里的情况。

  农产品积压除了挫伤农民的积极性之外,还会对农村产业发展带来不利影响。这样下去不说致富了,脱贫都难。怎么办?

  牵手高校 农产品产销两旺

  “市场的问题就从市场入手解决。”2017年,平塘县卡蒲毛南族乡和该乡新关村、摆卡村两个贫困村的帮扶单位黔南民族师范学院针对农民卖菜难的问题,提出了创新举措——“校农结合”。

  “‘校农结合’瞄准的就是农产品的销售问题。”黔南民族师范学院党委书记杨未有自己的想法,“我们不仅要在短期内解决贫困户农产品销售难的痛点,还要从长远考虑,用市场的力量来撬动农村产业发展,用产业的力量增强贫困村自主发展能力,实现从‘输血’到‘造血’的转变,帮助贫困村脱贫致富奔小康。”

  为此,黔南民族师范学院成立了校党委书记任组长的“校农结合”工作专班,并明确总协调人、保障负责人、科技服务、教育培训等,保证每项工作都有具体负责单位、主要内容、完成时限等。

  2017年,高校与贫困村的手牵在一起。从此,农民的优质农产品可以直接进入高校食堂,学院1万多名师生每天也能吃到新鲜生态的放心菜。

  如今,黔南民族师范学院和卡蒲毛南族乡签署了长期的农产品供需合作协议,通过合作社、协会、种养大户进行对接供货。

  贵州雨虹蔬菜种植农民专业合作社负责人韦克会告诉记者,合作社采取“龙头企业+合作社+农户”的模式,贫困户用土地入股分红的方式,流转了600多亩土地,全部按照订单需求种上了各种蔬菜。

  市场打通了,农户的种植积极性自然高涨了起来。今年,石佩清一家将家中的两亩玉米地种上了辣椒,在他的精心管理下,辣椒提早上市。“辣椒早早就被预订了,一斤3块钱,一亩1000来斤,我这两亩辣椒算下来有6000多元的收入呢!”石佩清乐呵呵地说。

  如今,卡蒲毛南族乡17个合作社共带动986名社员发展蔬菜种植,其中贫困户930人。在合作社的帮助下,农产品实现了有产有销,有效解决了群众盲目种植和销售难的问题。

  市场带动 处处兴起大产业

  通过“校农结合”,除了农户的收益增加外,卡蒲毛南族乡乡长石通佾看到了乡村更大的变化——产业发展起来了。

  2017年,奔着“校农结合”农产品需求,场河村引进了公司,建起了万羽蛋鸡养殖示范基地;新关村引进了紫王葡萄新品种……曾经没有产业的贫困村,如今,产业在以肉眼可见的速度“萌芽”。

  石通佾告诉记者:“通过市场刺激、公司拉动、合作社组织、农户给力,再加上产业结构调整,我们的产业可不就成长起来了吗?”

  的确,在高校的帮助下,公司、合作社一头连着市场,一头连着农户,记者在采访中发现,卡蒲乡处处产业兴起。

  不仅如此,2018年,“校农结合”进一步发展,平塘县、卡蒲毛南乡和黔南民族师范学院三方共同努力,合力打造了“校农结合”的升级版——“乡厂校店”。

  “乡厂”即是在卡蒲乡里建农产品加工厂,解决农产品的深加工问题;“校店”就是在各大高校开农产品直营店,线上线下多渠道销售农产品,真正实现产销有效衔接。

  得益于此,卡蒲毛南族乡田间地头的农产品,源源不断地在市场上俏销。数据显示,2018年以来,卡蒲毛南族乡累计实现蔬菜种植6710亩、无患子种植6000亩,发展生态畜禽养殖10万羽(头),产品除了销售到高校外,还卖到了全国各地。

  如今,经过近两年的发展,辣椒、白菜、莴笋等经济作物逐渐取代原来的玉米、黄豆等粮食作物,卡蒲乡逐步形成果药种植和蔬菜、林下生态畜禽等“一长两短”产业布局,农业产业从无到有、从小到大,走上了规模化、标准化的方向,产业结构实现优化调整。

  除了卡蒲毛南族乡,由“校农结合”带来的产业发展已经在平塘县各地开花结果。当前,平塘县正在以“校农结合”为引领,“乡厂校店”作发展的目标,根据市场需求,做大产业规模,调优产业结构,培育壮大特色优势产业,增强产业增收能力,促进贫困群众稳定脱贫奔小康。(记者 梁晓琳)


来源:中国三农观察网

 


文字友情链接
时代中国 公道网 三农电视台 新讯网
图片友情连接
关于我们 - 广告服务 - 联系方式 - 版权声明 - 会员须知 - 免责声明 - 人员查询 - 本网招聘

未经书面授权禁止转载 截图 复制或建立镜像

京ICP备12039657号-6 公安网备 1101053583 国新办证 (2000)78号

《三农观察》常年法律顾问 北京市一法律师事务所 主任律师 韩洪

《三农观察》在线投稿 邮箱:420189796@qq.com < a href="http://wpa.qq.com/msgrd?v=3&uin=420189796&site=qq&menu=yes">意见反馈

京ICP备12039657号-6 网络视听许可证(京)字第17062号 增值经营许可证:京B2一2021208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