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德江4月18日电 “这是真正令人振奋的新时代,极贫乡桶井乡的扶贫产业从无到有;农业遍地开花,加工业异军突起!”德江县委副书记丁凤鸣说。
被识别为贵州省20个极贫乡镇之一的桶井乡,这里的脱贫攻坚激战规模大、层级高、难题多、贫面广,是全省最具影响力的攻坚主战场,因此,贵州桶井乡受到外界密切关注。
虽然攻坚战异常艰难、前所未有,但桶井乡已进入减贫人口最多、农村面貌变化最大、群众增收最快的时期。目前,全乡拥有花椒1.7万亩、食用菌20万棒、紫红薯5000亩、精品水果2400亩;规模养殖场8个;黑木耳深加工厂1户、麻糖水生产工厂1家;县级旅游风景区1个。
贵州省委常委、省委宣传部部长、桶井极贫乡定点包干脱贫攻坚指挥部指挥长慕德贵指出,极贫乡镇是贫中之贫、困中之困、坚中之坚,要用好“三变”改革,在主导产业未见成效前要更加依靠“以短养长”,确保群众持续增收;抓产业脱贫,坚持一乡一特、一村一品,实行“公司+合作社+农户”的模式,推动产业化、规模化、品牌化发展,鼓励企业加大产品研发,做响品牌,结合“线上”“线下”,推动“黔货出山”;要兑现好政策,让群众不愁吃、不愁穿,有病能看得起。
几年来,我们牢记嘱托、感恩奋进,以精准扶贫战略为指引,全力推进精准扶贫、精准脱贫,推进扶贫资源由“普惠分配”向“靶向配置”转变,扶贫路径由“大水漫灌”向“精准滴灌”转变,扶贫模式由偏重“输血”向“造血”转变,扶贫成效由注重“人均”向强调“人人”转变。2016年至2019年,全乡实现脱贫 8641 人,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由7038元增加到8640元,德江县委常委、桶井乡党委书记吴飞表示。
桶井郑家村,通过因地制宜发展特色种养业、作坊加工、劳务经济等产业,让农户通过加工、经营、租赁、入股等形式获得收益,人均纯收入明显增加,实现整村脱贫,交出了一份群众认可、经得起历史检验的答卷。
严格扶贫项目资金管理,提高扶贫实效,确保帮扶精准、增收稳定、保障兜底、脱贫真实、群众满意,不让一个贫困群众在全面小康路上掉队。于德江凤窝麻糖厂奋斗者杜伟而言,这也是他苦心创业的一剂强心针,尽管将第一条生产线麻糖、麻糖水、麻饼、酥食投产困难重重,“原材料进购”“产品出售”“运输”“技术工人”等实际问题成为他在建厂的主要顾虑,但得到了桶井乡党委、政府的充分肯定,还是看到了希望,经过与哥哥反复商量后,他决定将生产线落户德江桶井乡。
此时,在极贫乡创业之路却并不那么好走,熬麻糖技术传承人近乎年岁已高,招工较难。杜伟面露微笑娓娓道来:“脱贫攻坚战中,只有麻糖才真正属于桶井世代相传的食品工艺,能把过去的作坊式生产集中起来规模化发展,并且在贵州深处建厂,我感慨确实太多,麻糖水可谓郑家村的‘液体黄金’,现在德江凤窝麻糖厂要从仁怀、务川、沿河等地进购高粱、玉米等优质原材料,又要出售产品到周边县市,单运输困难就是肯定回避不了的。一粒麻糖大小工序有10多道,哪怕任意一个细节出问题,一个环节卡住了,整个批次将全盘报废,压力很大。”
为了让传统的麻糖产业重回经济大流,不做一个孤立的小湖泊、小河流,桶井乡党委、政府打消企业各种顾虑,以“保姆式”服务还先后引进了德江桶井同心食用菌合作社、铭仁食品有限公司等企业落户抱团发展。
被认为“第一个吃螃蟹”的德江凤窝麻糖厂杜伟,是桶井乡麻糖水产业的领头人。他介绍,现在厂里一年能生产麻糖水300吨,年产值达500余万元;已吸纳建档立卡贫困户就业20余人。
现在,桶井乡一条条通村公路建起来了,一座座新房子盖起来了。4年间,桶井的贫困人口由2015年底的 10152 人减少到今年的 1511 人,贫困发生率由 43.28 %下降到 6.44 %。百姓喝上了甜甜的乌江水,解了桶井渴;乡村小学和城里的一样宽敞明亮。“基本医保+大病保险+医疗救助”织密成网,全面减轻群众就医费用。
铭记历史,民谣为证:桶井石窝窝,到处荒坡坡;望着乌江水,硬是缺水喝,一到过年敲锅锅。
如今,壮美多彩的“极贫乡”桶井,喀斯特、乌江、森林、盘山公路、乡愁苑、花园、果园等奇景引来八方游客。旅游火了,农家乐火了,老百姓的腰包鼓了……
胜利的桶井,仅是贵州的一个缩影,历史和现实就这样碰撞着,交织出乌江人家的似水流年。
奋力前行,满载收获;展望未来,信心百倍!
在新的长征路上,56万德江儿女将在党的带领下,不忘初心、感恩奋进,以攻坚克难的勇气、百折不挠的韧劲、真抓实干的作风,书写建设幸福美好新德江的崭新篇章!(张雷)
来源:人民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