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三农观察网:贫困地区要可持续发展,贫困农民要稳定脱贫致富,关键要有强有力的产业带动做支撑。近年来,岚县在产业振兴上下功夫,立足该县农业资源禀赋,大力发展现代种养和农产品加工业,加快发展乡村新型服务业,创新产业融合方式,构建“一村一品、一乡一业”稳定增收的现代乡村产业体系。该县实施以马铃薯为主导,生态养殖、小杂粮种植加工、生态旅游等为辅的“一主多辅”农业产业模式,去年全县6.2万贫困人口全部通过产业发展直接间接稳定增收,目前岚县人民正向小康生活大步前进。
土豆种出“大花样”
马铃薯在岚县有200多年的种植历史,岚县人把它当作主粮吃,天天离不了马铃薯,顿顿要吃山药蛋。由于岚县地处吕梁山区,老百姓生活水平相对落后,如何改变贫困的局面,岚县县委、县政府念起了土豆经。近年来,岚县将马铃薯产业作为全县脱贫主导农业产业,按照“种薯繁育扩量、基地建设提质、品牌创建知名、市场营销创新、产业链条延伸、产业发展融合”的发展思路,走出了马铃薯特色产业发展与脱贫攻坚同步推进的新路径。
发展马铃薯产业,选择良种是关键。山西康农薯业有限公司负责人李先录介绍说,种薯问题不仅关系到新品种的推广,还关系到病虫害防治和产量问题。“过去,老百姓不懂科学种植,常是把上一年收的土豆留一部分作为下一年的种子。由于病毒逐渐在薯块内积累,马铃薯出现了植株逐年变矮、块茎变形变小、产量逐年下降等退化现象。卖不上好价钱不说,甚至连自己家都不吃。”
由于脱毒种薯抗病性强、产量高,大面积使用脱毒种薯成为当前世界上提高马铃薯产量和改善品质所采取的重要措施。因此,岚县将马铃薯脱毒种薯高质量全覆盖作为稳定粮食生产、做大做强优势产业、促进农民增收的主要措施之一加以推进。该县多方筹措资金,大力扶持县内育种龙头企业——山西康农薯业有限公司,建成了全省一流、吕梁最大的脱毒马铃薯繁育基地,彻底解决了品种多、滥、杂、劣等问题。目前,该公司年生产微型薯 (原原种)5000万粒,原种500万公斤,一级种5000万公斤。为岚县及周边县市农户供应脱毒马铃薯种薯,平均每亩增产500公斤左右,亩增加收入500元以上。
围绕马铃薯产业发展需要,岚县举办了马铃薯标准化生产等各类培训班,牵头组织开展了冬春农民素质大培训,与吕梁农校合作开设岚县马铃薯专业技术培训班,培养马铃薯专业技术人才。
“土豆花儿开,花海掩村寨,漫山遍野的土豆花,亮出了大农业新风采……”由著名歌唱家阎维文深情演绎的 《土豆花儿开》闻名全国。土豆花也能成为一道景观,带来经济效益,这在祖祖辈辈种土豆吃土豆的岚县人心中,曾经是不可想象的事情。而目前的岚县土豆花,已与婺源油菜花齐名登上电视荧屏。作为“三晋种薯第一县”,岚县将马铃薯产业与生态旅游、特色餐饮、红色遗迹、非遗项目等县域旅游要素深度融合,全县经济发展取得了可喜的成绩。
2018年岚县成功举办了马铃薯主食联盟年会,标志着岚县马铃薯品牌真正走向了全国。为了推动马铃薯主粮化进程,岚县成立了马铃薯主粮化研发推广中心,组建了马铃薯主粮化推进团队,岚县土豆宴研发营销团队,注册了“土豆宴”商标品牌,研发出了“金丝绣球”“岚州一品鲍”等108种各式马铃薯美食,形成了独特的岚县土豆全席宴。现在,岚县基本形成了 “土豆种—土豆—土豆花—土豆宴”经济全产业链,呈现出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的态势。
农机“拖”开新光景
“以前收秋,全家老小齐上阵,早出晚归很辛苦。现在好了,只需要一个人骑上摩托就能把秋收,方便、省事。”岚县上明乡官桥村农业合作社理事长张惯珍说,农机合作社前途光明,不仅能够加快农业现代化进程,而且还是贫困户增收的有力手段。
官桥村共有352户1143人,耕地面积4200亩,2015年精准扶贫回头看识别贫困户150户352人。官桥村是一个纯农业村子,村民收入主要靠外出务工和种植蔬菜。2014年以来,岚县农业综合开发领导组办公室将该村定为国家农业综合开发园区。该村3000亩土地纳入园区规划。该村源泉种植专业合作社又流转了其中的2000亩土地用于玉米、谷子等农作物种植。“水、电、路都通了,园区就缺农机。”张惯珍告诉记者,在省农机局的建议下,他决定成立农机合作社。
岚县是全省三个农机资产扶贫试点县之一,张惯珍发展农机合作社的想法得到了省农机局的支持。2017年,张惯珍组织成立了岚县惯惯农机合作社。省农机局注入合作社资产收益扶贫资金30万元,全部形成农机固定资产。同时,全村336个贫困人口以切块资金入股农机合作社。合作社统一经营管理,一方面以低于市场价的价格为入股贫困户提供耕播收等农机作业服务,耕作劳务费可抵顶贫困户入股分红,不用贫困户掏钱;另一方面,通过对外作业,获取耕作报酬,耕作收益给贫困户分红。贫困户入股包底分红300元,经营收入按村委、合作社、入股贫困户2:2:6的比例分配。这样村委实现了集体经济的破零,合作社贫困户都可增收。
“有了农机,村民打工务农两不误。”张惯珍说,不少村民外出打工,无法投入更多的人力在土地上,只得求助农机。即便如此,村民从土地上得到的收益仍然不低。目前,该合作社共有大型拖拉机、旋耕机、土豆播种机、土豆收获机、宽膜机等各类农业机械10台。去年合作社的毛利润为4.8万元,纯利润为3万元。
近年来,岚县通过创新农机合作社组织运行模式和支持方式,规范合作社建设和规模发展,完善了贫困户和合作社的利益联结机制,确保了合作社与贫困户实现合作共赢、精准受益,营造了农机脱贫的良好社会氛围。随着农业机械的增多,农机专业合作社也逐渐兴起,“农机扶贫”成为该县贫困户又一增收渠道。
随着农机扶贫的受益面越来越大,该县积极引导和打造脱贫产业平台。其中,承担省级资产收益扶贫试点的岚县惯惯农机合作社与源泉种植专业合作社、三方兴业种养专业合作社、俊义种养专业合作社三个效益良好、结构较优、产业带动力强的合作社进行了整合,带动全村142户贫困户333名贫困人口每人每年享受农机收益分红300元。
香菇“撑”起一片天
打赢精准脱贫攻坚战,最关键要激发贫困人口内生动力。“今年,公司的香菇种植大棚将达到100座,其中有50座暖棚、50座春秋棚。这些大棚,将分给每户贫困户,让贫困户成为业主。有压力,有收益,有动力,这就把贫困户的积极性调动起来了。”欣康源公司法人代表史亮明已做好进一步带动贫困户脱贫增收的打算。
2017年,岚县脱贫攻坚战进行得如火如荼,在外打拼多年的史亮明决定回乡创业。清水河村是史亮明出生的地方,经北京农科院专家测试,水质、土壤、气候均适宜食用菌栽培。于是,史亮明的欣康源农业开发有限公司成立。他去食用菌规模化发展的河南、湖北、福建等地考察学习食用菌栽培技术。回来后建起了16个春秋大棚,种植16万袋香菇,开始摸索起香菇栽培技术。
2018年5月,经过北京出入境检验检疫局检验检疫技术中心检测,欣康源公司生产的香菇含有锗等微量元素,并被鉴定为特级香菇。迄今为止,欣康源公司只产出一茬香菇,共计4万多公斤。由于品质好,这些香菇销往太原、北京、浙江萧山等地。史亮明说:“我们公司生产的香菇供不应求,因而明年要扩大生产规模。”史亮明透露,欣康源公司先免费为贫困户提供菌棒,待贫困户有了收益之后再收取成本费。此外,该公司还将负责技术指导、销路等,让香菇成为贫困户获得持续长效收入的“下蛋鸡”。
近些年,岚县把贫困户持续稳定增收作为产业扶贫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大力发展以股份合作为重点的带贫模式。县财政扶持贫困户2000元/人的产业扶贫资金,入股经营主体,保股分红,连续收益三年。史亮明的公司入股扶贫资金288万元,要帮扶土峪乡三个村440个贫困户稳定增收。3个村的贫困人口共1100余人,去年10月每人分红160元。去年的分红款已经全部兑现。“经过两年的摸索实践,并借鉴同行业的先进经验,史亮明制作的菌棒成活率达到99.9%以上。他开发研制的食用菌香菇红外线自动控制装袋机、往复式食用菌菌棒搅拌机,目前已送国家专利质检部门进行性能检测,准备今年在同行业进行推广使用。
万泽食用菌专业合作社也是岚县发展食用菌的龙头企业,领办人张泽轩从事食用菌种植30余年,2017年经营9个大棚10万个菌棒。2018年注入63万元贫困人口入股资金,分两期再发展大棚40个。其中10个棚已投入生产,其余30个棚也即将投入运营。该合作社自制菌棒25万个,每一棒可产菇25万个,每一个菌棒可产菇2斤,每斤平均价格为7元,每棒获利4.5元左右。在深圳有稳定的销售渠道,产品已打入香港市场。
据了解,岚县昼夜温差大,生长环境未受污染,所生产食用菌品质好,富含氨基酸和锗元素,具有增强免疫功能,且能防癌抗癌,具有极强的市场竞争力。在龙头企业的带动下,未来的岚县食用菌产业将发展成为一项重要的支柱产业。(柳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