戒毒者通常忌讳面对镜头,面对记者采访往往要求隐去姓名,但40多岁的女子常虹是个例外。她情真意切地对记者说:“我是真人真事,就要真名实姓。我的青春被毒品耗尽,曾经8次被强制戒毒,像我这么惨的人都能够摆脱毒魔,我愿意用我的故事让戒毒者看到希望。”
近年来,武汉市全面推行中心戒毒社区,帮扶救助戒毒人员,常虹,是其中的一员。昨日,记者在硚口区汉水桥街中心戒毒社区看到,这里专设了一间常虹手工工作室。明媚的阳光洒进室内,眼前的常虹气色红润,中气十足,很难想像她从24岁就开始大剂量吸食海洛因。
中心戒毒社区是戒毒者的依靠,是摆脱毒魔的心灵家园,常虹说,禁毒民警、社区干部和禁毒社工给了她坚持戒毒的勇气和毅力,她过上正常人的生活,无时无刻不在心怀感激。
当年被初恋男友诱入深渊
硚口区汉水桥街中心戒毒社区是一栋两层小楼,设有毒检室、诊疗室、心理咨询室、会议室等,还有一间常虹手工工作室。一张工作台占据了室内大部分位置,墙角的货架摆放着五颜六色的手工布艺包包,这些都是常虹的手工作品,常虹说:“纯手工的包包市面上很少见,有不少人喜欢,像这种工艺简单的卖百把块钱一个,最贵的那种双肩包能卖到388元呢!”
常虹快人快语,笑声朗朗,记者问:“你介意你的名字和照片曝光吗?”常虹说:“我一点也不介意。如果我的往事能带给其他戒毒者一些力量,我会感到高兴。”
常虹祖籍黑龙江,6岁那年随父母来到武汉定居,住在硚口区,不幸的是,附近就是皮子街,住着不少瘾君子。
1998年前后,手机还很少见,寻呼机是时髦之物,青春活泼的常虹在一家寻呼台上班,拿着让人羡慕的工资,月薪400多元。
那年她24岁。一天,年轻人一起玩的时候,常虹见到妹妹同学的男朋友小Z,没想到小Z对她展开热烈追求,还没交过男朋友的她很快沦陷了。“他长得帅呀,嘴甜,会哄人,”常虹说,“当时年少无知,吃他那一套,搁现在骗不了我了。”
没多久,常虹住到小Z那里。一天下夜班回家,她看到一张锡纸,问是什么。小Z说,这都不知道,这是白粉,海洛因,毒品。“后来有一天我肚子疼,他拿出白粉骗我,说是头疼粉,治百疼。结果一发不可收拾,我染上了毒瘾。”
仅仅几个月时间,常虹发展到每天离不开海洛因,与小Z一起每天吸几包,一小包400元。小Z没钱,常虹上班几年积攒的2万多元钱花光了,只剩下1000多元,那天,小Z被警察抓走,送去强制戒毒,常虹说,“后来我意识到,小Z追我是他的套路,靠女朋友养他吸毒。”
“我的青春被毒品耗尽”
因为吸毒海洛因上瘾,常虹常常无心上班,随意旷工,不到半年时间多次受到严厉警告,她索性懒得理会,丢掉了寻呼小姐的工作。
小Z被警察抓走之后,她失去了毒品来源,“记得那天毒瘾发作了,揣着身上仅剩的1000多元钱,像疯子一样去小Z说过的皮子街巷子里,见到人就问谁有‘货’,傻乎乎的,没想到还真的被我问到了,400元买了一包,但没两下就没有了。再后来认识了一个贩毒的矮子,就跟他在一起,靠他提供毒品。”
常虹清晰地记得,1999年11月份,她第一次被警察送进强制戒毒所,被关了3个月,长胖了。出来之后,常虹决心重新开始新生活,在家里宅了两个月,奈何难忍心魔,空虚,痛苦,渴望,一股邪恶的力量驱使她要往巷子里去。父母把她锁在家里,她钻窗逃出,找到贩毒的矮子,又通过矮子结交更多的毒友。没多久,她第二次被抓,进了强制戒毒所。
“一日吸毒终身戒毒,真的太艰难,我这20年先后8次被强制戒毒,戒毒,复吸,我的青春被毒品耗尽。”常虹不无伤感地告诉记者,这20多年,她失去了工作,失去了朋友,错过了婚姻。曾经爱过恨过的初恋男友小Z,从吸食海洛因发展到注射,大约七八年前,一针下去,死了。基本上,这是海洛因上瘾者的宿命。
2007年9月27日,父亲意外遭遇车祸去世,常虹突然失去了最疼爱她的人,心如刀割,想起父亲的教诲和期盼,她深感悔恨,再次痛下决心戒毒。
采访中,硚口区公安分局治水桥街派出所专职禁毒民警史开宏告诉记者,戒断毒瘾是很难的,尤其是像常虹这样,既没有强有力的家庭亲情关怀,也没有经济实力支持,而且仍然生活在从前生活的区域,只靠她自己,戒断毒瘾几乎是不可能的事情。
找到心灵家园重见彩虹
戒毒者不是在孤军奋战,多次被强制戒毒的常虹,一直在禁毒成员单位帮扶的视线内,硚口区公安分局禁毒大队女民警谢玲就是常虹的老朋友之一,女民警史开宏如今转任专职禁毒民警,从前她是常虹的责任区民警,她们之间,就像姐妹一样亲热。
鼓励常虹学习一技之长,日常交心谈心,逢年过节上门看望慰问,既是鼓劲,也是提醒和督促,帮她买来书籍,常虹开始学做手工包。她记得,第一次带着几个小包包去摆地摊,没想到还真有人买,那天卖了80多元钱。
2014年起,市、区禁毒民警与常虹对口帮扶。2016年底,禁毒支队组织戒毒人员座谈时,常虹提出开网店、自主创业,禁毒支队赠送笔记本电脑、照相机等设备,鼓励她坚定戒毒信心。
戒毒需要顽强的毅力,毅力需要时时提醒督促和鼓励,常虹拿出手机对记者说:“你看,禁毒干部们专门为我建了一个微信群,叫彩虹桥,里面有22个人,有禁毒民警,我的管段民警、社区干部、禁毒社工,还有市区妇联的大姐,每天聊,有时候很热闹,就像家里亲戚朋友一样,还帮我卖了好多包包。”
这些年来,常虹制作的手工包已有1万多个。在妇联鼓励下,她每年参加武汉市妇女博览会,每次带去的手工包都被抢购一空。此外,她经常参加各种志愿活动,展示劳动成果并介绍戒毒经验。
2017年,武汉市、区两级建立党政同责、齐抓共管的立体化禁毒工作体系,配备1700余名专职禁毒社工。2018年武汉启动中心戒毒社区建设,硚口区汉水桥街中心戒毒社区专门开设了这间工作室,现在,常虹带着5名戒毒女学员学手艺。
“我挺幸运的,走到今天我尤其珍惜,否则太对不起大家,太不是人了。”常虹动情地说,“这里就像我的一个家,这里面有太多恩情,带给我快乐,给了我存在的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