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三农观察网讯:“一棵梨树,浑身是宝。梨果不仅可以当水果吃,还可以通过深加工制作成梨汁、梨干,梨花可以加工成梨花茶,梨树可以加工成梨木家具……这些产品在市场上火着呢!”日前,在有着“鸭梨之乡”美誉的阜城县霞口镇刘老人村,村党支部书记刘连山告诉记者,目前,该村人均年收入达到22000元以上,其中年收入达到10万元的农户占到50%以上。
阜城县霞口镇曾是京杭大运河西岸的千年古渡口,因拥有我国最大的古梨树群,又有“运河古梨第一乡”之称。在这香雪花海中,刘老人村因历史悠久、文化灿烂、故事繁多而备受关注。近年来,刘老人村创新发展思路,让梨产业重新焕发了生机与活力。
激发特色产业的内生动力
虽然坐拥独特而丰富的产业资源,但几年前,刘老人村在梨产业发展上管理方式陈旧粗放,产品品质不高,产业效益差,鸭梨的收入甚至还比不上小麦、玉米等普通农作物。当时,“鸭梨完了”成为很多人的担忧,一些村民甚至把梨树砍掉,改种其他作物,仅2010年,村里便有近百亩梨树被砍掉。
如何改变这种现状?村“两委”干部看在眼里,急在心里。他们多次到外地参观学习,并多次召开群众座谈会,又请来专家出谋划策,制订了“四化”发展思路,经过不懈努力,使梨产业重新焕发了生机与活力。
“从2011年开始,我们成立了梨果产业合作社,按照统一施肥、统一套袋等‘七统一’模式,对全村梨树进行统一规范管理,群众分户经营,这样既保证了鸭梨的品质和产量,又保证了群众的经营权。当年,梨果就实现了大丰收,价格也有所上扬,实现了产业效益和群众收入双提升。”刘连山告诉记者,虽然通过合作社使梨产业有了起色,但投入不足、信息不灵等问题始终没有得到有效解决,制约着产业的进一步发展。2015年,该村与北京多维集团达成协议,组建现代化产业园区,按企业化的方式组织生产经营。根据协议,群众不但能得到稳定的租金收入,又能参与园区的管理和分红,还能通过到园区及周边企业打工等方式得到薪金收入,收入大幅增长。多维集团以刘老人村为中心,规划了万亩现代农业园区,投资1500万元,发展密植梨3000多亩。
来源:中国三农观察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