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三农观察网:资源变资产,资金变股金,农民变股民。目前,我省各地因村施策,都在积极探索和推进农村“三变改革”,让土地活了,乡村美了,村民富了。
在“三变改革”进程中,资产的激活,已让有了股权的农民,在资产性收入上有了获得感,也让集体经济逐步壮大起来。同时,多种形式的股份合作也在各地生根结果,为乡村振兴趟出了一条条新路径。“三变改革”不仅激活了乡村资源,也激活了乡村干部和村民深化改革的激情和创新的思路,让他们真正成为乡村振兴的中坚力量。
“村集体公司依托温氏集团养‘无忧猪’,今年第一批出栏的488头生猪,除去小猪和饲料成本及两个饲养员的工资,实际赢利8万元。”4月22日,看着村集体公司养殖场里活蹦乱跳的第二批小猪,泸州市纳溪区上马镇八角仓村党支部书记、村集体资产公司董事长范泽云脸上露出了开心的笑容。

村干部介绍集体公司养殖的“无忧猪”
利用产业扶贫资金建起标准化养猪场
与叙永、江安、兴文三县交界的纳溪区上马镇八角仓村,是省级建档立卡贫困村。近几年通过政府“输血”和村民发展产业“造血”,该村在2017年通过了脱贫验收,实现了整村脱贫。
脱贫后,如何让贫困户实现持续增收不返贫,同时让村集体的“家底”厚实起来,成为八角仓村党支部一班人思考的问题。从2017年开始,八角仓村集体资产公司与落户泸州的温氏集团达成协议,利用政府先后划拨的300万元专项产业扶贫资金,建设3个标准化养猪场。目前,年出栏1000头的养猪场已于去年7月投入使用,年出栏2000头的两个猪场一个已经验收即将投用,另一个正抓紧建设中。
“与温氏合作发展生猪养殖,八角仓村有得天独厚的优势。”范泽云说,全村森林覆盖率达70%以上,尤其是近几年脱贫攻坚战打响以来,全村又发展特色经果林近4000亩,这些经果林正好“吸纳”生猪排出的粪水。更重要的是,与温氏集团合作发展生猪养殖,除了出人饲养外,小猪、饲料和技术全由温氏提供,公司还签订每头猪回购最低保障170元的净利协议,解除了市场猪价波动带来的养殖风险,实现“无忧”养殖。
去年7月,八角仓村集体资产公司年出栏1000头的首个猪场投入使用后,首批就养殖499头生猪。由于温氏集团养殖技术过硬,加之养殖人员管理到位,共出栏488头,收入12万多元,除去成本,公司实际获利8万元。
签约养殖抵御风险村集体公司底气足
“我们首批猪就赚了8万元,一年下来,比将猪场承包给个人养殖公司只收5万元租金,整整要多出3万元,一年出售两批猪就要多收入11万元。照此计算,等今年另两个年出栏2000头的标准化养猪场投入养殖后,5000头猪一年下来就要多收入55万元,按60%返给贫困户,一年下来,贫困户就要分得33万元。”说起村集体资产公司与温氏集团签约养殖“无忧猪”,范泽云掰起指头给笔者算起了增收账。
据了解,目前在纳溪区,不少贫困村都是采取将建好的猪场租给个人收取租金的模式。租金一般按猪场出栏量多少来收取,出栏1000头的按一年5万元收取,出栏2000头的一年按10万元收取,在租金的分配上,村集体公司与贫困户按40%和60%进行分配。
“个人承包猪场都能赚钱,我们村集体公司为何不自己喂养呢?”范泽云告诉笔者,去年首个出栏1000头猪场建成,八角仓村集体资产公司与温氏签约生猪养殖合同后,村集体公司就专门顾请了2个贫困户来当饲养员,由村集体公司每月支付2000多元的工资。养殖过程中,因小猪本钱和饲料及防疫药物全由温氏集团垫资,技术也由温氏集团提供,饲养员只需按照温氏集团公司技术人员的要求喂养,消除了养殖风险,让村集体公司对养猪增收底气十足。
据介绍,3个年出栏共5000头的猪场若租给个人使用,按1000头5万元/年、2000头10万元/年的租金收入计,一年下来只有25万元,村民与村集体公司按四六分成计,村民仅有15万元,公司也只能分得10万元。“现在公司自己养殖,一年下来出栏5000头猪,可获利55万元,村民可以分得33万元,集体公司可分得22万元,实实在在厚了集体家底,又富了贫困村民。”范泽云说。
来源:中国三农观察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