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三农观察网;这是一个似乎与往常别无二致的清晨,但对于宁国市胡乐镇霞乡村68岁的村民张小平而言,却不是那么寻常。这个清晨,他在外出务农的路上勇救4名落水者的事迹,很快传遍了整个村庄。
受梅雨季节影响,眼下皖南山区进入了丰沛的降水期。经过暴雨洗礼之后的河道,水位上涨了大概一米多高。7月1日清晨,一群从事变电铁塔工程建设的施工人员,想要借助岸边的竹筏渡河,却不想,因为不熟悉水性和竹筏操作方式,第一批四人小队“出师不利”,竹筏行进到河中央时进水侧翻,四人同时落水,情急之下,他们只得暂时借力趴在一条细细的横跨在河面的钢索上。湍急的水流翻涌向前,仅仅攀附在钢索上肯定坚持不了多久,一旦他们体力不支松开双手,后果将不堪设想。
“当时那四个人就抓在钢丝绳上,无法动弹,”张小平回忆说,当时水流很大,看到这样危急的场面,他喊着让他们蜷在钢丝绳上慢慢过来,其中一个小伙子将一条绳子绑在腰上,一头绑在钢丝绳上划过去,又将绳子绑在竹筏上拉,可水流太大,十几个人在岸上都拉不动。几番尝试营救后都不成功,岸边的工友们看在眼里,急在心里。张小平在一旁看得也是忧心忡忡,没有过多犹豫,已经68岁的他顾不了太多,毅然手持竹竿、穿着胶鞋登上了岸边的另一个小竹筏,绑好安全绳,一下一下地用力驶向河道中央。
“我让他们把绳子绑在那个小竹筏上,我把竹筏的一头栓在钢丝绳的那一端,然后就用竹竿撑,用劲地往他们那边撑,撑过去的时候我让他们一个个地上,上一个人我把他渡过来。”由于水流湍急,往常轻轻松松两分钟就能搞定的路程,在水流的冲击下显得愈发艰难。经过两个小时的撑渡,他来来回回整整撑了四趟,终于将四名被困工人一个一个渡回了岸边。因为年事已高,加上体力消耗太大,将被困者送回岸边的张小平早已精疲力尽、双腿发软。回想起这件事,其实他心里也有些后怕,但对于自己下水救人的举动,他没有半点后悔。
千钧一发之际,一次毅然趟水,挽救了四条生命、四个家庭。那面鲜红的锦旗上,印着“洪水无情人有情,见义勇为施援手”这几个烫金大字,也映着张小平那颗不顾安危、见义勇为的赤子之心。(凌欣 高伟 黄洪平)
来源:中国三农观察网